网络众筹,网络互助,商业保险。
——一个新的类保险商业巨鲸,正在翻腾、围猎、疯长。
相互宝、水滴互助、轻松互助,均是拥有6000万以上用户规模的平台,加上滴滴、苏宁、360的加入,及相继传出TMD级别的新生代互联网巨头也有意互助平台的消息,巨头们早年强烈切入保险的心正在转向互助,他们是否还记得保险?
巨头们至少人均一张全国性保险代理或者经纪牌照的现实中,一出曲线救国。估计谁也未料到互联网保险的爆点会出现在网络互助领域。
巨头的入场、第二社保的梦、累计超2亿的用户,叠加中国8000亿美元的保障缺口,及中国保险行业保障本业欠账过多的现实,令之挥斥大保障领域。
这本是持牌保险机构生存之地,网络互助澎湃而来,中国保险行业当如何理解它们从网络众筹,到网络互助,再到商业保险的战略演进逻辑?是否有借鉴与共鸣?
于商业保险,困扰其多年的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平衡,及保险销售过程中,代理人利益与客户利益平衡,是否有了新解?
于互助平台,经营压力和变现之路天花板始现。即便商业化仅是开始,几乎只有销售短期商业健康险一条路子,但短期健康险规模有限,且在保险行业短期健康险大范畴亏损的背景下,非共赢的模式能走多远。
于监管,网络互助平台不属于商业保险范畴,其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既没有保险牌照,也不是基于保险精算原理展开,甚至在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稳定状况方面存在隐患,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等风险。同时,网络互助也非慈善事业,这一点民政部门有明确规定,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
01
内核:模式推演
无论是盛行的大病众筹,亦或用户量颇大的互助平台,皆与保险一线之隔。保险代理、经纪等相关牌照的纳入,及与保险公司的先后签约,诉说着这类平台的商业模式。
联想这类平台早年直接以“保险”之名获客,有意为之的“保障”与“保险”的擦边球行止,高效的获客手法背后,注定花开商业保险领域。
互助与保险傻傻分不清楚中,几元、十几元众筹、互助金或许对普通消费者无关痛痒,但他背后是对一个行业的信任度。
“有牌无牌,涉及钱的都要管起来”的监管走向中,互助与保险越发的紧密。
仅站在商业的角度衡量,大病众筹、互助类平台的“免费午餐”式打法乃互联网公司经典战术,借风险投资之手培育市场,烧钱圈下大量用户,不失为一种获客的高效手法。
坐看滴滴、美团、饿了吗、拼多多……等互联网新贵的成长,均验证了这一方法论的可行性。
所不同在于一手“公益、慈善”的感情牌打得甚好,乃至可衍生造词“公益创业”。
通行的做法也是找到“金主”——融资——推广——获取用户。
《今日保》统计的10家较为知名的大病众筹平台,有多家完成融资。如轻松、水筹等先后达成数轮融资、数亿元资本融资,估值甚至高过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其他互助类平台多完成百万或千万级别融资。再看,互助类平台的创始人多是拥有互联网创业公司履历之人,很是熟悉这套属于互联网企业的打法。
导流、免费的“互联网”铁律、“慈善、公益”之名,加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推广运营费用,看似“免费”的策略下,轻松圈下巨量用户数据。慈善公益盛名之下,借场景化大流量做保险或许才是真正意图。
实际上,这些大病众筹、互助平台的商业保险路径慢慢浮出水面,露出真容。20家平台中,轻松筹、水滴公司已获得保险经纪牌照。
互助类平台的商业模式,几乎全部指向保险。部分平台单日保费破3000万的业绩,则在加速这一模式变现。“月度保费交易额3亿元,单日保费高峰值1亿元”, 无论是水滴还是轻松都在向商业保险展示强劲的保单销售能力。以健康、意外险为主的短期险销售中,月保费平台3亿元,全年合计可达36亿元。
平台的规模效应之外,为了加深下沉程度,深谙互联网地推的新一代网络新贵们将目标盯上了素有中国最强销售能力之称的保险代理人队伍。
02
生长:十年路径
互助大树非一天长成。
近十年的迷思和波峰、波谷的跌宕,网络互助正步入发展的成熟期,整体特征是更合规、更明晰、更集中,然互助仍夹在众筹和商业保险之间的“第二阶”,出在道德和商业的游离地带。
回顾“前半生”,网络互助从2011年的冷启动,到2015年的泡沫期,再到2016年的沉淀期至今,网络互助命途多舛,但终归于暂时的平静。
“相互保”带来的剧烈震荡,终于以信美相互的退出、回归网络互助而终结,但互联网巨头们的热情并未因此减少几分,苏宁、360纷纷争相进入,这个拥有巨大流量转化场的磁力吸引着各方,等待转化和爆发的时机。
2018年,壁虎互助创始人李海博曾公开梳理了网络互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冷启动、泡沫期、沉淀期、成熟期。
2011年,当张马丁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小额互保”的模式时,他并未想到网络互助会有燎原之势和今日的市场格局。
按张马丁的设想,本身并不属于互助保险或众筹保险,与互助保险的不同是,它没有基金,也不需要预先缴费。
“世界首创的众保模式”还是“乌托邦的空想”?公益还是商业?争议并未得出结论,网络互助的第一波高潮莅临。
2014年、2015年有互助“老四家”之称的壁虎互助、康爱公社、e互助、夸克联盟四家平台依势而起,相互保险牌照落地,一切欣欣向荣。
2015年,由李海博首次公开提出“网络互助”概念,被行业、监管层以及资本市场广泛沿用,网络互助正式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一个方阵。
如今的老四家命途各异,但他们踩上了第一波的节奏。
2015年4月,和互助相关的风险提示第一次出现。原保监会以“关于有关人员涉嫌以筹建相互保险公司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提示”的口径提示风险,随后10月,原保监会再发布“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
监管之风有迹可循,然互助并未熄火。
2016年初,网络互助达到了高峰,最多的时候整个市场有300多家平台涌入。资本推动、各方汹涌、赛道济济。网络互助一度崛起成为互联网领域仅次于直播的风口,并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后角逐的标准赛道”。
从冷启到热潮,商业保险和互助的边界并不明晰,过度商业化下的行业风险系数飙升,也为网络互助泡沫的破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2016年下半年开始,网络互助不断爆发出新的矛盾。
一纸《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开启了“严厉监管”的闸门,也关上了网络互助的大门,更戳破了网络互助迅速吹起的泡沫。
网络互助随之迎来“生死大考”,根据监管意见,网络互助平台被划分为三类,一类机构允许继续探索,二、三类机构则上了负面清单,约谈、整改和强制退出处理。
这次,热潮中模糊的地带被明确,网络互助回归理性。
2017年,大量互助平台关停退出,细究退出的原因,大致有过度商业行为、基础用户规模不足、资质技术问题、违规宣传等几类。
2018年10月,蚂蚁金服联合信美人寿推出的相互保横空出世。无以伦比的流量、令人讶异的转化率,相互保重燃了互助即将熄灭的荧荧火光。
42天之后,“相互保”变身支付宝的“相互宝”,这场风波最终以4月12日信美人寿收到的近百万的罚单为结果画上句号。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脱离了保险属性的“相互宝”已经吸引了超过5000万用户的参与,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互助社群,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当年横空出世的余额宝,这又诉说了什么?
横亘在公益、道德和商业三角之中,步入成熟期的网络互助迷思依然。
03
前路:终向何方
清晰的商业内核、迷思的十年之路,网路互助的前路向何方?
高保额、低保费、免赔额、增值服务的升级演进中,网络互助+互联网保险的组合极大验证了消费者对保险保障功能的渴求,起到了巨大的保险消费者教育作用。
这对于保险市场是利好,尤其是在中国保险回归保障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的新技术应用、基于本质、回到原点的思路值得研究,也是传统保险公司需要补课的地方。但也正在将保险带向另一个极端--便宜甚至是廉价的方向。
循迹网络互助的生长,保险业得到的启示是,洞开健康险等于切开了所有保险产品。
市场潜在需求已经觉醒,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驱动和赋能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历经近二十年的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后,商业健康险有一股大风起兮的感觉。
所有保险产品中,商业健康险表现最为活跃,与老龄化相关,也与健康风险意识相关。如果以2012年-2017年间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8%为依据,可以预计到2020年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越10000亿元。
无论是变现落点还是开拓用户的入口,健康险的作用毋庸置疑。
洞开健康险的背后,是每一个互助平台都有的大商业保险之心。
从短期险到长期险,如果互助能够解决好灰色定位、内核矛盾以及产品期限升级的种种问题,大保险的梦咫尺可期。
相较而言,短险更适合互联网的土壤,价格低,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时间较短,消费者在场景刺激下,有着较高的转化率,这也是互助平台能够实现短期健康险走量的重要原因。
一旦扩充至长险领域,无线下团队,转化率将会极低。因为消费者对短险比价的可能性较小,而长险则涉及到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它的保障期限长,缴费期限长,条款也更复杂,用户消费决策成本快速提升,消费决策流程拉长。
联想互助平台极为青睐的代理人团队,或许可知他们些许长险想法。
最后留下一个终极之问:互助巨鲸,他们是毁坏商业生态的恶魔,还是网路+保险的5G?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