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网上关于好奇心日报的各种流言就像上海六月的雨一样多。
究竟是暂时停更还是永久关闭?遣散团队还是收缩规模?粉丝、同行、读者、围观网友都对这个APP的现状和未来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昨天上午好奇心日报团队在“好奇怪”APP上更新了自己的最新状态,试图回答关于现状的一切,以及难以揣测的未来。
好奇心日报:紧缩起来,准备艰难度日
这次风波始于今年4月中旬,当时有网友发现苹果的App Store已经无法搜索到“好奇心日报”这款APP,而在安卓商店“好奇心日报”也出现了无法下载的情况,“好奇心日报”疑似遭全网下架。
5月27日,之前的传闻被证实。“好奇心日报”官网发布消息:好奇心日报网站和 App 自 2019 年 5 月 28 日零时起停止更新 3 个月,读者评论和其他互动都将暂停,同时文中表示,未来一部分内容将会放在“好奇怪”App 里。
关于“三个月”网上说法不一,竟在文言文中三和九都是常见的“虚指”,意指“很多”。
6月14日,有一张截图开始在网上流传,图中聊天内容称,好奇心日报已经解散,上海和北京团队已经遣散。随后,各种小道消息流窜,有说属实的,也有辟谣的,官方一直没有发声。
昨天上午“好奇心日报”对于停更以来的各种传闻做了统一回复,他们坦承自己将因现金流问题面临困境,现在已经收缩了团队规模。“紧缩起来,准备艰难度日”,关于未来,他们用 “正在谋划中”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即使是面向未来的“好奇心日报”。
命途多舛的“好奇心”
“好奇心日报”在圈内“人缘很好”,不少资深媒体人都自发地为它背书。
在资深媒体人方可成看来,在互联网人人以争抢“五环外”用户为荣的时候,好奇心用一些高品质的产品做到了“有品”。他以一个细节为例,“好奇心日报在内文大量天价外部链接的做法符合国际一流媒体的通行做法,而他几乎是唯一一家做到了这一点的中国媒体”。
知名自媒体人阑夕也曾感叹:“好奇心日报”的选题能力太优秀了。这一印象几乎是关注好奇心日报读者的共识,与追求流量选题不同,好奇心日报更多地将目光投注于边缘群体、数据调查,甚至是小众的文学和艺术。
这一呈现结果与主创团队对于APP的内容定位有关,“好奇心日报”总编辑杨樱曾在一次内容分享中提到:商业洞察、生活方式和年轻中产是好奇心内容核心定位的三个关键词,所有选题都是立足于立场和价值的:
“每天被毙掉的选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因为好玩而报的猎奇类选题,除了猎奇并无价值。第二类,跟中国读者相关性太弱,即读者不明白为什么要看,或为什么要在今天看的内容。最后一类,记者没法跟编辑理清来龙去脉与价值的选题,”杨樱说。
内容的质量和调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另外一个就是语言表达的调性。不同于如今泛滥的情绪化与标题党,“好奇心日报”的表达更多地使用数据,克制又冷静,知名自媒体人潘乱表示,“迎合或挑逗大众情绪,这本就是今天大多数创作者每天在做的事情,所以冷静写报道的好奇心日报才显得可贵。”
谈到“好奇心日报”的愿景,杨樱曾经说:“我们希望成为中文世界最好的媒体之一”,但回到现实,“好奇心日报”前路艰辛。
这次停更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18年8月《好奇心日报》就曾自我整改1个月,彼时官方表示自8月3日15时-9月2日15时,暂停更新《好奇心日报》所有网络传播平台,进行全面彻底整改。
2018年7月13日,上海网信办向“好奇心日报”运营者上海佩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其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行政处罚。至于处罚原因,是好奇心日报非法组建“新闻采编团队”,在“好奇心日报”网络平台上违规提供时政新闻信息服务。
虽然一直以提供优质内容著称,但事实上,由于缺乏新闻采编资质“好奇心日报”一直在“无照驾驶”,而新闻牌照对于媒体来说相当于生命线。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内容分发呈现越来越强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两大趋势,由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主导的内容传播秩序被颠覆,内容创作和分发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大众手中。但与此同时野蛮生长的自媒体却在实际操作中频频通过“标题党”、“假新闻”收割流量红利,不仅扰乱了新闻行业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伤害了整个信息获取的生态。
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版《规定》明确将各类新媒体纳入管理范畴,指出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均应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规定》中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规定》的出台无疑确认一条红线,而想要绕过去几乎不可能。无“证”证驾驶的“好奇心日报”曾经试图以“内容、产品”这样的字眼模糊自己的身份,但事实上,“好奇心日报”不少内容均具有鲜明的“新闻”属性。
毫无疑问,“好奇心日报”是一个优质的内容生产团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他们却在媒体普遍“入不敷出”的时代已经盈利两年,在他们自己看来这归之为好产品和好内容。但从严峻的现实与更长远的未来来看,想要持续保持“好奇心”必须小心翼翼地探索“内容和产品的内涵和边界”,这是摆在“好奇心”的课题,也是整个行业躲不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