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集团上周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9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优信第一季度总营收为1.49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6%;净亏损为423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收窄66.0%。在这样的财报业绩下,加上58同城的融资助力,仿佛做空、创始人违规套现、套路贷的阴霾已经过去。
然而,在此次发布的财报中,和讯科技发现一组有趣的数据,在优信2019年Q1财报的数据分析中,优信的金融渗透率为95.28%、金融营收约占总营收57.2%,超过半成。如果只看这两个数据,多数人第一反应会认为数据在描述一家金融公司。很难将这两个数据与一家二手车电商挂钩。
而与优信一直与投资者强调的通过广告、流量的投放树立的二手车电商概念并不相符。分析其原因也并不难解,主要是两点原因。
电商模式持续亏损 金融成救命稻草
财报显示,优信2019年Q1 2C业务交易量为78277台,其中金融业务单量为74579台,金融业务单量同比增长63.8%,金融渗透率达95.28%,优信2C金融业务营收约为5.744亿元,约占总营收的57.2%,优信净亏损为2.85亿元。
优信的金融渗透率已经远超欧美等成熟的二手车市场。以美国为例,其二手车金融渗透率在50%左右,而相对落后的国内二手车市场,金融渗透率仅为10%左右。
收入主要来源于金融业务与远超二手车行业水平的金融渗透率,难免让优信渐渐变成一家披着二手车电商外衣的金融公司。
财报显示,优信2018年Q4金融渗透率为47.35%,2019年Q1金融渗透率攀升至95.28%,环比增长达101%。紧抓金融这棵救命稻草,不断推高金融渗透率,也是优信的无奈之举。
2018年赴美上市之时,优信为资本市场展现的是B2B+B2C+金融三块业务为框架的电商模式。上市后的优信股价低迷,从发行价9美元一路跌至现在的不足2美元(美东时间6月12日)的低位。错过了完善营收模型窗口期的优信,此时发现其现有的电商模式已经走不通,单纯依靠交易短时间内无法大幅提升营收,为了拉升股价,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只能押宝营收能力更强的金融业务。
为此,上市不到半年的时间,优信开始大幅缩减B2B业务体量,还因此在美国受到投资者起诉。因为B2B业务在美国是非常赚钱的,以CarMax为例,其B2B业务2018财年盈利达3.9亿美元。B2C业务则调整为全国购业务,该业务几乎全部为金融单,这使优信转身变成了二手车跨区域流转中的区域分发车商。
对比行业水平,优信超过95%的金融渗透率已几乎触顶,如此之高的金融渗透率依然没有让优信实现扭亏,未来的盈利前景仍充满不确定。
不肯抛掉的电商外衣
持续亏损的优信,一直没有停下“烧钱”的脚步。代言人从王宝强到莱昂纳多,优信一直在通过广告、流量的投入讲述着二手车电商的故事。
财报显示,2019年Q1优信营销费用支出为6.812亿元,同比增长7.6%,2018年Q4优信营销费用支出为6.889亿元,2018年优信花在营销费用上的支出为26.87亿元,营销费用占营收的81%。
虽然模式亏损,仍掷重金推广背后,其实是希望通过电商公司的外衣去获得高估值,因为资本市场能够给予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估值溢价远不及互联网企业。公开数据显示,阿里、京东作为互联网电商其PE倍数分别为49.54与282.31;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作为金融公司的PE倍数分别为6.37与5.97;趣店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其PE倍数为4.16。
然而,对于优信讲述的故事,资本市场并不买账。上市后,低迷的股价,不断创造新低的市值,是资本市场对优信作业绩表现的真实反映。即便是被看成估值更低的金融公司,优信也难以支撑较高的估值。
优信如今深陷两难的境地。如果放弃二手车交易,彻底转型金融公司向车商提供金融服务,优信将会与平安、易鑫、美利车金融等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的红海中直接竞争,其在资金实力、专业性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如果想要持续交易+金融的模式,优信就需不断通过营销投入进行C端获客,在没有新的盈利路径之前,盈利之路仍艰难重重,无法盈利也就无法走出股价低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