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十年的科技股泡沫会在不远的将来走到尽头吗?
财经作家Charles Hugh Smith在周三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过去推动美国大型科技公司迅速成长的动力正在逐渐消失,而目前科技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使它看上去正在走向悬崖。
具体来看,首先,微软和苹果等科技巨头正在逐渐把业务转向月度服务,更像是成为了盈利型公共事业公司,但从营收和利润率来看,快速增长的势头已经消失了。
与此同时,一些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的科技巨头,例如Facebook和谷歌,正在面对越来越高的加强监管的呼声。
Lyft和Uber上市后令人失望的表现反映出,市场对“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增长速度”的公司越来越没有兴趣。
此外,过去十年中,科技行业一直在致力于把各种基于web的服务集成到移动终端。如今,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各种社交媒体、网络服务都根植于个人移动电话,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已经非常非常少,增长曲线几乎陷入停滞。这一点从谷歌令人失望的盈利数据可以见得。
事实上,一百五十年来,每一次新事物从诞生到普及所需要的时间都越来越短。让25%的美国人用上电耗费了46年的时间,而社交媒体只用了5年就达到了同样的普及程度。
更不用说技术的进步表面上提升了收益,实际上可能使科技企业更加无利可图——例如在有了智能手机后,人们就不再需要单独的相机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Smith将这种现象称为科技行业的“通货紧缩”。
Smith还提出,大型科技公司对汽车、住宅等私有资产的货币化也已经接近饱和。
以Uber为例,私人汽车货币化给这家公司带来了相当高的红利,因为汽车是Uber司机的个人财产,这使得该公司不必为汽车支付任何费用。Airbnb在房屋短租业务上的原理与之类似。
由此节约下来的成本全部进入了公司的口袋,而货币化资产原所有者只能拿到有限的一部分,Uber司机甚至还无法拥有基本的员工福利。
眼下,这种商业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政府正在出台一些政策以保护上述公司的雇员。据CNBC报道,在美国加州政府初步通过了一项司机权益保护法案之后,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都有望跟随出台类似法案,以支持“零工经济”模式下的雇员。
因此,无论是从荒谬的IPO估值,从科技行业的“通缩”效果,还是从商业模式的基本面来看,科技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润都可能在未来减少。这将导致科技行业已被吹起的泡沫再一次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