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热点
“共享单车涨价”
今年4月以来,多家共享单车平台先后上调服务价格。目前在北京地区,按照新的计费规则,摩拜单车与小蓝单车的价格相同,15分钟内收费1元,每超过15分钟加0.5元。而哈啰单车,则从每小时2元调整为每15分钟1元,骑行1小时需要支付4元,是原来的2倍。(《南方日报》)
江德斌:以市场化眼光看待涨价
共享单车涨价后,1小时内价格比公交车还贵,似乎有些不太划算,可这并不能成为用户弃用的理由,毕竟其市场定位有差异性,公交车不能完全替代共享单车。
而且,共享单车涨价有“天花板”压制。如果价格过高,就失去了性价比优势,用户会选择出租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因此,公众不必担心共享单车涨价,价格太高就会出现大批用户弃用,导致平台失去用户支撑而难以经营。事实上,现在的价格并未超出合理范畴。既能支持平台经营费用,实现盈利,又在用户可承受区间,没有出现用户大规模流失现象,说明此次涨价符合市场预期,不宜过度诠释、指责平台。
张立美:涨价只是权宜之计
虽然共享单车集体涨价,究竟成效如何还需要交由市场检验,但如果共享单车涨价幅度超过了用户的承受能力,或者共享单车提供的服务与价格不匹配,性价比过低,必然会被用户抛弃,进而失去市场。
事实上,共享单车平台大多长期亏损。归根结底,是共享单车平台始终没有找到盈利点,大多共享单车平台把经营、运营共享单车当成了资本运作,忽略了背后的实体经济运营。与此同时,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粗放,导致运营管理成本过高。
共享单车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为方便市民出行服务,不能只是一味地涨价,关键是要通过延伸服务链,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创新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