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内文供图
Playing with your children is an integral role for parents who wish to provide the most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eir child.
——Nicola Yelland, Professor of Education,Victoria University
想让孩子高效学习,请先花一点时间陪伴他玩耍。
——尼古拉·叶兰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教授
儿童节是一个令人疯狂的节日。对于过“六一”的儿童来说,儿童节往往意味着牺牲用于玩乐的时间,参加各式以儿童之名举行的成人活动。对于家长而言,儿童节则意味着又要支付一笔难逃的费用。
今年3月,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披露2018年全国的玩具市场规模已达到704.8亿元人民币,一些研究也已预测,涵盖玩具在内的儿童消费市场总量也将在近年达到万亿级别。这个还在增长的万亿级市场表明,中国的家长无疑已越来越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条,中国家长大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益智玩具”由此赢得了许多家长的青睐。
这个宣称锻炼脑力的仿真手机玩具,其所谓的“四大核心技术”包括:播放经典儿歌、发射炫彩灯光、简易的录音、以及科普“为什么不要空腹喝牛奶”等小常识。| Tmall.com
一边玩一边学,孩子家长两头乐的“益智玩具”听起来像个满足家庭需求的神品,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已开始学会讲述玩具的“益智”故事:与其绑定知名IP、开发新奇玩法吸引孩子,不如强化玩具的“益智”属性,让家长心甘情愿地为之埋单。
教育与商业,在玩具这件事情上,无形之中达成了一场有趣的共谋。
一、玩具的“益智”之路
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经由复杂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曾一度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家庭的独享之物。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高贵得让人买不起的“贵族”玩具。这只全身穿着LV的泰迪熊,售价达到210万美元(家境贫寒,告辞)| Brandsynario.com
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前工业时代,普通人家的小朋友连穿衣吃饭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耗费人工和材料制作仅供娱乐的儿童玩具,无疑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直到今天,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大量的儿童也都还没有做工精美的玩具:地上的树叶,树上的鸟窝,甚至一根小木棍、一块石子都能成为绝佳的天然玩具。
用轮胎玩滚铁环的非洲孩子,看起来也非常开心。| Wikipedia
1560年,荷兰著名画家老布鲁格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约1525-1569)曾绘制过一幅长达1.6米的大幅油画《儿童的游戏》(Children’s Game),堪称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娱乐活动大全。
《儿童的游戏》|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在这幅有着200多个人物的画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诸如“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马上比武”(Tournament)与“教宗之座”(Pope’s Seat)等诸多具有鲜明中世纪特色的线下真人RPG游戏……也看到了至今仍然流行的元祖级别的儿童娱乐方式,比如掷羊拐、洋娃娃和滋水枪。
当然,中世纪的其他一些儿童游戏就黑暗许多……比如过乱拳阵(Run the gauntlet)和恶魔锁链(Devil Chained)| Children’s Game局部,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显然,娱乐性无疑是玩具制作的第一要义,至于玩具开始明确地被赋予教育的意义,则要到稍晚的17世纪。
1693年,在《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一书中,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第一次提出“玩耍具有启发意义的玩具,可以对孩子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洛克甚至发明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印有字母和数字的方块积木。这样的积木后来被称为“洛克积木”(Locke"s Blocks),据说可以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单词的拼写和基础的计算。
没想到,这熟悉的童年爆款启蒙木块”竟然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Mary Mark Ockerbloom
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与其说这种积木是一种玩具,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具,洛克的本愿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自己发掘出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
把玩具当教具的例子还有很多。18世纪中期,写出过《美女与野兽》的法国女作家珍妮-玛丽(Jeanne-Marie Le Prince deBeaumont,1711-1780)就发明了史上最早的一套木质拼图玩具,用于启迪孩子获取地理知识。
1766年,英国制图师约翰·斯匹斯伯里(John Spilsbury)仿照这个教具制作出了一幅地理教学拼图。| British Library
二、“益智”的玩具才卖得好
在工业革命降临的19世纪,这些曾经专供贵族家庭玩乐的玩具得以批量化大规模生产,玩具由此得以真正进入普通居民的家庭。
由于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德国逐渐成为19世纪末玩具业的制造中心。精明的玩具制造厂商发现,具有“益智”效用的玩具往往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销路,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比起家庭娱乐,子女教育才是真正的刚需。
首个专门用于开发智力的玩具诞生在德国。被誉为“学前教育鼻祖”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曾精心打造了一款“全家桶”式套餐玩具,套餐包括:立方体、六色球、金属环、细竹棒还有塑胶厚纸板等等。福禄贝尔将它们组合打包成一个小小工具箱,还把它命名为“福禄贝尔的礼盒(Froebel"s Gifts)”。
一些译法中,将这种礼盒直接译为“恩物”,按福禄贝尔自己的解释,这每一种玩具材料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用于进行自主活动的。| Kippelboy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时代的降临,富有时代气息的机械玩具开始流行,当时最竞争力的,当属麦卡诺(Meccano)模型玩具公司。
拼装好的两款麦卡诺玩具:起重机和挖掘机。| 1949年的麦卡诺玩具手册
为了激发自己孩子对于机械工程的兴趣,麦卡诺的创始人弗兰克·霍恩比(FrankHornby,1863-1936)一时兴起动手造起了玩具,并于1907年注册了日后鼎鼎大名的玩具公司麦卡诺。
麦卡诺公司出品的玩具造型相当硬核,包括穿孔金属条、金属板、还有一系列的滑轮和齿轮,给人以浓浓的蒸汽朋克之感,但它却是那个年代最为火爆的玩具,人们相信,玩麦卡诺玩具,将有助于孩子长大成为工程师。
玩好麦卡诺玩具的孩子,说不定可以承包全家的家具组装。| 1949年的麦卡诺玩具手册
霍恩比根据工程学原理,发明了三款日后备受欢迎的钢铁机械玩具。用他的话说:制作这种模型玩具并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娱乐,更是为了子女的教育,通过组装这种模型,孩子可以了解到基本的机械原理,从而被激发创造力。
霍恩比最初获得专利权的机械图纸,这也是后来麦卡诺的原型。| Wikipedia
凭借一手打造的麦卡诺王国,霍恩比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百万富翁,但有产品,就会有竞品,同样凭借“益智”属性赢得大卖的玩具远远不止麦卡诺一家。
同时代的另一个著名机械玩具品牌,名字干脆直接就叫“装配模型(Erector Set)”。1913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装配模型”甚至在美国掀起了玩具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广告宣传运动,其宣传标语也十分直白:“今日的男孩,明日的男人!(Boys Today-Men Tomorrow!)”
玩我们的玩具,长大就将成为懂技术的钢铁直男!
“是男人就来玩机械!”1992年印刷在报纸上的的“装配模型”广告。|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November 1922
在那个工业技术大爆发、全员迷恋工业机器的摩登时代,家长对儿童的期待也就自然与此挂钩;那时父母期待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愿望,丝毫不亚于今天。
很难想象,当年的孩子纷纷在家玩这个…… | Jim Heaphy拍摄
事实上,这些充满硬核金属装置的机械模具,即使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不能说是什么适合儿童的玩具。
甚至,由于设计监管不当,一些所谓的“益智”玩具还成为了有损儿童健康的危险品。1950年,美国出现了一款蹭着原子弹热点开发出的危险玩具:“吉尔伯特铀-238原子能实验室(Gilbert U-238 Atomic Energy Laboratory)”。
这款号称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学习原子能知识的玩具套装内含计数器、验电器、闪烁镜、云室等完整的放射性实验设备。
虽然售卖第二年就被完全禁售,但如今看来,仍然难以想象,这竟是一套面向儿童的“玩具”。| Wikipedia
礼盒中用于实验的铅-210、钋-210、钌-106、锌-65以及货真价实的四份铀矿石足以让小朋友及其全家当场暴毙。一些特工甚至专门购买这款玩具用以谋划暗杀。
进入90年代,随着美国STEM教育的发展,更加为今人所熟知的玩具巨头也开始有了新的尝试。1980年,成立48年的乐高(LEGO)集团就已建立起专门的教育产品部门;1988年,乐高第一个头脑风暴机器人出现。到今天,乐高教育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
6块颜色相同的乐高 2x4 基础颗粒可以有 915,103,765 种拼砌方式。| LEGO
乐高所宣称的“趣味学习(playingful learning)”口号,以及动手动脑、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理念,都和现在风靡的STEM教育相吻合。不得不说,乐高王国就是建立在“寓教于乐”神话上的一个最经典的商业梦境。
三、玩具要靠家长引导
抛开极端的“黑暗玩具”不谈,无论是简单的启蒙木块,还是精巧的机械装备,再到90年代起开始热销的所谓“STEM”玩具。这些被赋予太多期待和想象的玩具,到底能不能真的对儿童起到教育和开发的作用呢?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尼古拉·叶兰德(Nicola Yelland),早在2014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玩具到底能不能益智,重点不在玩具,而在父母。
叶兰德:“孩子能不能玩出风格,玩出水平,还得看父母。”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com
在叶兰德教授看来,过分强调游戏的“益智性”更多的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把戏,她直截了当地指出:所谓的高档益智玩具,其实不过是商业巨头们推销产品的噱头,这些产品的教育功用及益智属性,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问号。
可以想见,如果这位教授上线直播平台做个“益智”玩具开箱评测,一定能凭借她的耿直收获一大波的粉丝。
毛毛虫玩具。对于这个号称能激发孩子想象的“绳子拉毛毛虫”玩具,叶兰德的评价是“不明白它除了让孩子拖着走还能干嘛”。| the conversation.com
机器人拼图玩具。这个制作精美的木质拼图,号称培养孩子的拼图能力,事实上却“只有圆、方形、三角三种形状,并且只能有一种拼法”。叶兰德表示,为这玩意儿花钱着实没啥意思。| the conversation.com
但以叶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家其实并非就此全盘否定玩具的教育意义,她们只是认为,所谓玩具的“益智”性还需增加一个条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陪伴。父母需要陪着孩子玩,向他们解释“益智”玩具背后的启示与意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玩具的功用。
叶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父母把玩具扔给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事情可做,而不是来打扰自己,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期望益智玩具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席,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
作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父母不仅应该陪伴,还应该把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热情也分一点给自己——学着做一个更好的父母。
另一位澳大利亚教授劳里·比恩(Laurien Beane)将儿童通过玩乐获得正常社交发展的过程分为了6个阶段,其中,并没有一处强调高级的玩具,反倒是不断提醒“需要成年人的协助”。| the conversation.com
可见,为了达到“益智玩具”们所宣扬的启蒙之效,在这整个过程中,绝不应当只有孤零零的孩子和玩具。甚至,起引导作用的成年人,反倒更应当先受到合格的教育。
这样的理念下,在中国,一些新锐企业已经跳出了“教育孩子”的传统逻辑,开始转而致力于“教家长成为合格的家长”。
毕竟,如果没有懂得爱与陪伴的家长,哪怕是坐拥堆积如山的玩具,孩子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聪明与快乐吧。甚而,长久以来信仰的“一切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是不是也应当“先从家长抓起”呢?
三百多年前,将字母印上小木块的洛克,的确是想用孩子更喜欢的方式来教他们识字;亲手造玩具的霍恩比,也的确是想给自己的孩子更有趣的玩乐体验。
但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实现“益智”变得聪明,相较于为孩子购买价格高企的高级玩具,花费时间多陪伴孩子,悉心为孩子讲解玩乐背后的启示与意义,才是为人父母真正的育人之道吧。
本文参考:
Brian Sutton-Smith: Toys as Culture, Gardner Press, 1986.
Dan O’Shee: Toying with STEM:Marketing educational toys, kits isn"t all fun and games, Retail Dive, June 1,2017, retrieved May 23, 2019.
Deborah Jaffe: The History of Toys: From Spinning Tops to Robots,The History Press, 2006.
Fred Barbash: The myth of the‘educational’ toy, The Washington Post,December 22, 2014, retrieved May 23, 2019.
Nicholas Orme: Medieval Children, Yale UniversityPress, 2001.
Nicola Yelland: Can toys reallybe ‘educational’? Well that depends on the parents, The Conversation, December22, 2014, retrieved May 23, 2019.
范向东:玩具反斗城创始人与他的玩具帝国一起走了,虎嗅网,2018年3月23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3日。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国信世教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发展报告,烯牛数据,2018年3月16日,浏览日期2019年5月22日。
阿槑:乐高的教育哲学,芥末堆,2017年7月14日,浏览日期2019年5月30日。
琴不白:8所成功开展了STEAM教育的美国学校,背后竟有14个相似之处,鲸媒体,2016年10月3日,浏览日期2019年5月23日。
王如君:美国“STEM教育”注重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
知乎问题:如何看待中国STEM教育创业及其商业模式,浏览时间2019年5月24日。
来自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作者:许露颖、钟成,文献整理:林宇星。题图及内文图片如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