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首届搜狐科技5G峰会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对5G产生了质疑,并表示,5G的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
不过事后,张朝阳又发微博澄清,表示自己对这个问题研究不深。
那么,5G辐射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呢?
□记者乐骁立
国内5G不使用毫米波
记者采访了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杨新杰。
张朝阳在讲话中提及了多个概念,包括毫米波、水分子共振、电磁波辐射等。但其中存在很多谬误。
首先是关于毫米波,什么是毫米波?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毫米至10毫米的电磁波,也就是频率为30GHz至300GHz的电磁波。
各国的5G建设,美国已发牌的5G频段为600Mhz、2.8Ghz、28/39Ghz三个;英国是3.4-3.7Ghz频段;加拿大是3.4-3.7Ghz频段。而中国的情况稍复杂一些,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的5G获得3.5G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中国移动的5G获得2.6Ghz和4.9G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因此,中国5G的电磁波频率仅有毫米波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压根就不属于毫米波范围。
基站多了辐射未必大
张朝阳提到,建设的基站多了,因此辐射量会变大。
5G使用的频率比较高,频率高,电磁波在空间的衰减就快,简单理解,可覆盖的区域就小,因此理论上,5G比4G覆盖同样的地方就需要建更多的基站。但是,在一定区域内,基站的密度越大,基站发射的功率就越小,基站辐射也就越小。同时,与基站越近,手机信号越好,手机发射功率也越低,手机辐射也就越小。
所以说,基站建得越多,通信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相对越小。
非电离辐射不会损害人体
张朝阳提到了5G高频电磁波(毫米波),会引起水分子和氧分子共振,对人体造成损伤,是真的吗?
水分子引起的共振会吸收22GHz和183GHz附近的电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响的是60GHz和120GHz附近的电磁波。但前面已经说了,中国的5G频段是3.5Ghz和2.6Ghz,距离水分子和氧分子共振的频段相距甚远。
“辐射又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不会改变分子或原子旋转。电磁辐射、热辐射、家用电器的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只要辐射在可控范围内,就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杨新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