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辞
在近日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CEO龚宇表示:“版权采购成本快速上升,这是过去七八年时间行业‘严重的方向性错误’。”
近年,视频网站竞争加剧,版权采购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了行业亏损加重,与此同时,却没有办法靠采购版权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IP曾是互联网公司进入影视行业的敲门砖之一。2014年,各大平台一方面通过“补贴”大打票价战,迅速占据影视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在线票务市场;另一方面,它们大量抢购内容版权。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IP版权价值一番再翻,最疯狂的时候,一年暴涨30倍。
近几年热播的影视剧,几乎被“IP热”承包。2015年,全年30部IP类电影贡献票房约80亿元,2015年中国市场共产生IP相关收购42起;2016年《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IP大剧受到狂热追逐之后,“IP热”越来越火。
遗憾的是,各大平台持重金项目上线后,效果却不如预期。
“四五年前,IP价格一年就暴涨十几,甚至几十倍,若拥有优质版权公司的代理,月入十万还是有机会的,但现在想把任何一个非典型明星相的版权卖出去都太难了。”版权代理人Rose近日向第一财经记者吐槽,她打算放弃“斜杠青年”的生活。
“版权本身就是把双刃剑。买入版权,固然可以吸引用户、占领市场,但版权变现是比较艰难的。每年成功开发出来的IP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IP仍然封存在版权方的版权库里。”2015年,拥有不错人脉资源的Rose开始了版权代理人的工作。前几年,她代理的网络小说,版权销售的比例在60%左右,但没有一部在院线成功上映。
事实上,被选中并且成功开发的IP,一般来说自身就带有大量的原著粉。
比如,逢“盗”必火的《盗墓笔记》就是国内网络小说中的经典,不同版本的影视《盗墓笔记》能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话题,多缘于跨时十年之久的小说所积淀的“稻米”(谐音“盗迷”)。
“但这样的超级大IP是有限的。内容产业本身属于精神消费,每个用户的期待不同、口味不同,而投资者对IP的认知还是比较粗浅的阶段,很难找到一个发力点。”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认为。
投资者的认知局限,加之急于开发,使得“广撒网、粗制作”成为国内IP开发的常态。
另一方面,IP衍生项目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开发,投资巨大,从改编到制作,几乎每个环节都有风险,比如,取得相关部门的审批许可后,方可发行与出品。而影视、游戏等市场已形成的竞争格局下,用户对产品要求日趋提高,粗制滥造的IP衍生项目发行后,市场效果多不佳。
好在,内容成本增速放缓使得长期“烧钱”的情况得到缓解。2017年起,院线电影的互联网版权价格开始稳定;2018年,因为“限薪令”带来的利好,电视剧版权成本下降,采购成本从最高的超过1500万元一集,回落到800万元以下。
爱奇艺近日发布的2019年Q1财报也显示了这一点,一季度实现营收69.90亿元,同比增长43.3%,本季度营业成本72.77亿元,环比下降14.6%,其中内容成本53亿元,这是爱奇艺自上市以来内容成本首次在季度内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就是行业内容采购价格明显下降,以及部分剧集延迟推出。
另一方面,原创又是视频平台的重点投入对象。据统计,2018年三大平台自制剧占比首次超越了版权剧。2019年,三大平台自制剧总占比更是达到了65%。
“从长期看,这个投入是对的,更是健康的。”刘德良认为,内容成本的降低不仅开始释放“降低亏损率”的良性信号,也可以看出,影视行业重塑内容生态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