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活到自洽是很难的”,《十三邀》节目中,李诞面对许知远坦诚道。
而何止做人,做事、做企业也是一样。自洽需要按照自己的逻辑推演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着实不易。
与李诞曾有过合作的连咖啡,其创始人王江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2018年公司走上了一条自己不认同也不擅长的路,“那种自洽的东西开始来了。”
中国咖啡行业,以往只存在两种品牌,一是星巴克,二是其他。后者很难赚到钱。
2014年线上起家的连咖啡,2017年底实现盈利。2018年投身线下,烧钱扩张“越跑越偏”。2019年团队踩下刹车,战略调整四个月后,连咖啡回到盈利轨道,并完成2.06亿元B3轮融资。
至此,连咖啡重返自洽状态。王江也从有惊无险的偏航中再次坚定“连咖啡是面向未来的咖啡”,一味追求规模与速胜而背离初衷、忘掉本质实不可取,唯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
从迷失中走出
2018年对于连咖啡而言,是迷失的一年。
因为行业里杀出瑞幸咖啡,更多的玩家入场,所有人都在跑马圈地,连咖啡团队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规模之上,烧钱应战。
一边加大补贴力度,一边把开店扩张提上日程。
2018年3月份,连咖啡宣布完成1.58亿元B+轮融资。据36氪报道,CEO张晓高表示2018年连咖啡将开启快速规模扩张。各种优惠券、一元拼团等活动扑向用户。王江回忆,2017年连咖啡平均每杯售价20多元,2018年每杯售价降至十几块钱。
同时,连咖啡官方在2018年底曾披露北上广深已有400家门店,以此推算,2018年其至少新开200多家门店。2019年还计划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的核心区域,陆续开设50至60家形象店。
就这样,连咖啡偏离原本已经跑通的盈利模式。
咖啡大战未结束,资本寒冬悄然来临,连咖啡“难以抽身”,资金链断裂等负面消息不断。连咖啡团队开始反思,自身与瑞幸咖啡本就是不同的物种和打法,比拼线下门店数量并非初衷。
左脚松开油门,右脚踩下刹车,连咖啡开始战略调整。
前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关店。之前熊出墨请注意在《这里有一份互联网企业过冬范本 请查收》一文中就曾提到,连咖啡经过30%的销售提价后,发现了一批盈利能力明显不足的门店,对它们进行系统优化调整,是为在第二季度重归盈利。
其他方面的调整也已跟进。产品方面,随着天气回暖、饮品旺季来临,连咖啡从3月份开始回归到新品密集发布期,3月和4月,都以平均每周两款的新品迭代上新,包括浓醇日晒耶加拿铁、日晒耶加燕麦拿铁、路易波士鸳鸯拿铁、满杯意式奶冻等。同时,连咖啡升级了会员计划,购买连咖啡vip会员的用户每月可获得3张免费配送券,还有专享折扣、超时赔付等一系列权益。产品拉新和会员促活齐头并进。
2018年近一年的迷失,2019年用时四个月走出。据悉,连咖啡已于4月份全面回归盈利状态,并完成2.06亿元B3轮融资,由创始人王江和张晓高、启明投资、高榕资本联合投资。
悖论中探寻本质
走出迷失之后,更重要的是重新找到商业的逻辑自洽。
外部压力之下,是否要继续扩张规模?不扩张能否应对竞争?成了连咖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扩张规模意味着烧钱,而规模做到一定程度才能融钱。
做企业不是做慈善,赚钱才商业的本质。作为航班管家创始人、美团天使投资人的王江,对此认知深刻。
互联网公司前期大量投入,甚至不惜以严重亏损为代价也要扩张规模,为的就是形成垄断,从而提高定价权最终获利。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创业公司基本都是被资本催着走。但无论是资本逐利的天性,还是自身的立足,都要求企业必须抓住商业的本质。
因此,连咖啡所面临的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快资本与慢商业的悖论。
盈利能力需从创业初期便开始沉淀积累,伴随企业成长能力逐渐增强,这是一个漫长的、精细化的运作过程。而现实世界中,资本的催熟往往会令某个行业在短期之内成为风口,吸引众多玩家涌入,并迅速分出一二名着手收割市场。
根据过往经验,沿着这种脱离本质的路径,企业即便形成垄断优势,后期也难免会陷入深不见底的消耗之中。O2O、网约车、共享单车等风口,无一不是如此。
以网约车为例。前期烧钱大战杀出重围,滴滴成为行业霸主。快的、Uber等玩家相继退场,易到、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玩家也没能造成有效冲击。2017年就有数据显示,滴滴渗透率已经达到58.6%,其他竞争对手渗透率最高尚不足3%。
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滴滴前后对平台抽成政策进行过几次调整。近年来,乘客端“打车贵”、司机端“抽成高”的怨声从未断绝,按理说处在中间的滴滴应该赚得盆满钵满,然而2018年9月程维透露,滴滴上半年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元人民币。
滴滴“有问必答”上线,网约车执行总裁陈熙正面回答了滴滴抽成高为什么还会亏损的问题。2018年第四季度滴滴平台平均抽成为19%,司机奖励、业务经营成本、纳税支付手续费等组成的运营支出和花销约占到总流水的21%,其间2%的差额就属于亏损,滴滴需用之前的融资来弥补。
陈熙承认“作为一家企业,这种状态无法持续,否则总有一天会因为资金消耗完而不能继续正常运营”,但目前“亏损仍是整个网约车行业的普遍现象。”
另外,安全事故频出一定意义上也是奔跑过快的恶果。滴滴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张瑞在公开信中有写“追求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丢掉了应有的敬畏,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行业,没有认识到线下出行场景的复杂性,忽视了应尽到的责任。”
为什么是连咖啡
目光拉回连咖啡。去年疯狂发展时,连咖啡似乎也忘掉了商业的本质。而如今之所以有惊无险地走出迷失、重新寻得自洽,则是得益于此前连咖啡对本质的认知以及探寻。
首先,产品和供应链的基础较为牢靠。
创立之初,连咖啡做的是代购生意,为星巴克、Costa等咖啡提供外卖服务。剥离第三方品牌,专注自有品牌Coffee Box时,连咖啡创始团队的共识是只要比星巴克好喝一点就行,这一标准在连咖啡的发展过程中被一升再升。
2018年下半年开始,连咖啡产品原料的升级工作就陆续展开,金奖咖啡豆、鲜牛乳、马达加斯加香草、顶级谷饲黄油等相继被用到产品中。比如去年10月份,连咖啡把标准美式和拿铁的咖啡豆换成国际意大利品鉴金奖咖啡豆,拿铁的奶源更换成生态牧场鲜牛乳。
此外,连咖啡对于产品研发也相当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和2018年,连咖啡平均每年上线的新品在40款左右。这背后便有一支成熟的研发团队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
其次,连咖啡紧握社交这一核心。
“咖啡是情感和社交的载体”,连咖啡合伙人、CMO张洪基认为,社交是线上咖啡正确且唯一的方向。
口袋咖啡馆去年刷爆社交网络,为连咖啡创下一天开店50万家的成绩,正是靠着其社交属性。在微信这个超级流量池,连咖啡用小程序、公众号等工具在用户和用户、用户和咖啡之间建立起强关联,用拼团等玩法积累社交流量,再通过咖啡社交实现源源不断地获客和复购。
还有会员制度等一系列创新,在增强用户粘性的同时,彻底把连咖啡互联网化,与星巴克为代表的传统咖啡品牌区隔开来。连咖啡因此成为“跟星巴克不一样、也能赚钱的品牌”。
最后,稳住节奏并适时作出战略调整尤为重要。
2018年连咖啡的扩张之路走得有些偏离主线,但及时作出调整,其节奏并没有就此被打乱。通过线下门店提高品牌露出,增加用户对品牌的记忆点,占领用户心智的计划仍在继续。
新一轮融资到账,连咖啡开始探索新的扩张方向。目前连咖啡正在测试名叫“口袋咖啡”的新项目,相较于原有的体系产品,从测试的内容来看,口袋咖啡有意在品质一致的基础上把价格再次压低,比如拼团用户可以每杯5元的价格买到一杯美式。未来几个月内,口袋咖啡极有可能会成为连咖啡新的突破点。
综上,速度与稳健、规模与本质在企业的成长中是相辅相成,顾此失彼终将付出代价。地基打牢,模式跑通,方向明晰,便是连咖啡的自洽之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