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京东、淘宝、拼多多现在是中国电商领域的三大巨头,淘宝是老大,京东是老二,而拼多多算是小弟。尽管拼多多起步的比较晚,但这并不影响它到处攻城略地,每单均价低于40块钱的又是还是很明显的,凭借着这个优势,拼多多的总业务和用户活跃度一度超过京东。而超越京东后,很多人都认为,拼多多的野心已经很明显了,下一个目标必定是淘宝。
而淘宝似乎也看到了拼多多的野心,在手机淘宝上新设一个特卖区“超值购”,而超值购主打的卖点就是性价比。商家们加入特卖区可以享受到平台的流量扶持,大大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和获客成本,以更低成本触及到目标消费人群。此举被认为是淘宝应对拼多多的又一举措,也被视为淘宝全面发力下沉市场的新动作。
事实上,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当初都曾想过开拓下沉市场,但由于当时下沉市场(低线城市和农村)的移动互联网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渗透,阿里和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初次尝试都不太顺利,后来也并没有将重点继续放在这个市场。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度和渗透率大大上升,拼多多以及一些社交电商平台借助于微信的流量在下沉市场站稳阵脚并快速崛起。
成立于2015年9月的拼多多的崛起速度堪称神速,在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巨头的眼皮底下快速的成长,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便成功进军资本市场并实现上市,不得不让人佩服。拼多多的本身是一款社交电商平台,它最初借助于微信平台的流量,通过独特的拼团方式,让用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得到商品,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用户的普遍欢迎。
这类用户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相对收入并不高,支出偏节约,在消费中对特价商品有着很大的消费偏好,而拼多多每单不到四十的均价对这类用户是极具吸引力的。另外,这类用户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日常传播活动偏向于通过情感关系网来进行,而拼多多依靠于微信这一社交平台的拼团方式恰好符合这个特点,得到这类用户的认可也就不奇怪了。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拼多多一共完成了大约17亿单,网站的成交总额达到662亿元,平均下来每单不到40元,很大部分是由下沉市场的用户贡献的。
前两年默默无闻、甚至被冠以“假货多”名头的拼多多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长为淘宝的强敌,而这两个平台的购物群体的一致性是比较高的,在市场定位和划分上难免会有共同点,导致了这两个平台的激烈竞争。
面对拼多多的咄咄逼人,淘宝也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去年3月,淘宝新增加了一个模块叫做低价区,主打低价产品,甚至一些商品的价格比拼多多还要低,跟拼多多玩起了价格战,不免有从拼多多手中争夺用户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模块还推出了通过邀请好友、签到等方式得到现金奖励的玩法,这种玩法当初拼多多也曾玩过。
在近日,淘宝又上线了“超值购”特卖区,同样是主打“低价好货”,而这个频道实行邀请制,也就是只有被邀请的商家才有机会进入,最重要的是这个频道要求进驻的商家必须保证出售的都是正品。此举无疑是针对市场反馈拼多多平台上多假货的状况,想要通过低价优质的正品来吸引拼多多上的用户,类似于一种降维打击。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蒋凡曾表示过,淘宝的目标是全国10亿的消费者由此也不难推断出淘宝已经逐渐开始攻略下沉市场,希望通过低价高值性价比来吸引下沉市场的用户。
其实,阿里重新将焦点聚焦在下沉市场短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拼多多的增速,但从长期来看是无法完全遏制住拼多多的。首先,拼多多的崛起是借助于微信在下沉市场不断提高渗透率来获得流量红利的,而微信恰好是阿里的对头,这部分流量阿里是无法限制的,所以淘宝想要从阻断新增用户的角度来遏制拼多多是不太现实的。
其次,拼多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从淘宝流出的大量中小商家资源的。近年来,阿里不断调整经营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天猫而不断将淘宝的流量引入到天猫上,而淘宝上的上百万中小商家往往因为营销成本无法与大品牌商一较高下而陷入一种流量困境,半死不活的经营着。可以说天猫的门槛将这些中小商家拒之门外,中小商家只能重新寻找能够给他们流量的平台,而拼多多恰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平台。
或许有的人会说拼多多货源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其实十多年前淘宝何曾不是这样的,而且拼多多显然也意识到了产品出现鱼龙混杂的状况,已经逐步加大了改进的力度。除此之外,现在的情况已经和十多年前的情况不同了,如今的电子商务行业有着数量庞大的的商家缺乏相应的销售渠道,拼多多无需像当初阿里那样一步步引导,拼多多上有渠道和流量,商家们会自动涌入的。而这些不断涌入的商家必然会陷入竞争中,在高性价比的商家逐步淘汰低价低质商家的过程中,拼多多会自动完成升级。
你认为淘宝张开大网围剿拼多多,拼多多能否从这张大网中挣脱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股票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