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点子很重要,公司业务的基础点子是什么?
说在前面
写这篇“东家判断”的人特别幸运,非商科背景的我在毕业第二年加入36氪,这成为了我之后商业判断力飞速提升的分水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CXO们聊天,从几人小公司的创始人,到千人大公司的高管;这样的阅历自然积累出了些商业判断方法,尤其体现在——很多朋友换工作时会找来问——“你对XX公司怎么看?”
“东家判断”的目标读者是工作2年以下的和待业青年,大多数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从一个具体的岗位开始,从被带着干活、到能独立干活。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技能在不断提升,但是到换工作、需要用到商业判断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怎么锻炼过。
但这毕竟是商业社会,市场活动都基于商业规则发生;所以,“东家判断”的定位就是商业判断力速成班,把判断“下一个东家靠不靠谱“的方法做成系列分享出来,希望大家都能锻炼出独立判断力,避免被未来雇主忽悠。
(“东家判断”的分析方法主要适用于创业期的公司,通常人数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万人的成熟公司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内,我们已经能够从市场上获得与他们相关的大量信息和看法了)
系列结束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回答出一家公司“怎么样“的问题,但是在系列伊始,我们首先要学习一家公司“是什么”。
pixabay.com
第一节课:公司建立在什么点子之上?
几乎所有公司的创建都起始于一个明确的点子: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
理解世界上一切商业点子也仅仅需要2个维度:1)多少人对服务有需求;2)服务能够触及多少人。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同时在两个维度上都做到很好。
一方面,普通人对衣食住行有基本的需求,但是能满足相关需求的绝大多数企业(街边餐厅、商店或旅馆等)往往并不能触及非常多的人。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点子,以满足服饰需求为例:在小区门口开一家服装店、在商业中心建一座服装城、在互联网上建一个卖衣服平台,当然能触及到完全不同量级的人群。
再比如新闻需求:做实体新闻杂志、在微信上开资讯公众号、用算法搭一个千人千面的信息平台,当然也会触及到完全不同量级的人群。
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力量能够把服务提供给很多人的企业,不那么容易找到特别多人需要自己的服务。如今应用商店里绝大多数APP基本无人问津、或者在推广动作之后使用量断崖式下跌就是典型的例子。
36氪上经常出现的大公司通常在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好。BAT和TMD都是那些既满足了尽可能多的需求、又能够通过互联网能力将服务提供出去的典范例子。
公司最终的成功,跟点子有直接关系。做智能信息分发的第一天你就会知道,既是一家杂志开得再好,它也不可能比信息分发平台更具影响力和获得更大层面的商业成功。
商业点子的2个纬度
好点子的稀缺性
这么说来,当然是既有很多人需要、又能服务于很多人的点子受追捧,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点子太容易被人想到了。以至于太多人会做一样的事情,导致最后的失败率极高。
本地生活平台和网约车平台当然是在两个维度上都很有潜力的想法,但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美团和滴滴可是几年前上百家同质化公司厮杀之后在各自领域少有的幸存者。
另一方面,限制公司发展的条件往往是公司发展的保护伞。区域性的线下企业(第4象限))虽然很难规模化、将服务提供给高一个量级的用户,但是他们只要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是非常容易比大多数创业公司活得更长、现金流更加稳定。地理因素限制了他们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竞争者。
同理,只满足一小部分人群需求的企业(第2象限)虽然拓展出新业务更困难一些,但正因为已经的业务足够小众,所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参与竞争。
那么,看回坐标轴,它不仅仅是对点子两个维度的呈现,也可以被看做是自己对职业发展风险偏好的参照系。如果你更看重稳定的现金流、确定的发展路径、抱有“勤劳就可以致富”的价值观,第2、3、4象限都是合适的选择。
如果想在第1象限发展,下一个东家属于第1象限么
我们前面说过,“东家判断”探讨的主要是创业期的公司,BAT级别的公司太过明显,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们前面也说过,第1象限公司在发展潜力上的优势如此明显,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机会的存在,所以就会加剧竞争;结果就是,因为市场最后只能容纳少部分企业,绝大多数会在过程中破产关门。除非是天生的冒险家,否则大多数人应该是不想经历公司失败自己失业的。
这似乎是一种困境,我们想在第1象限公司工作,但是已有的机会要么已经有大公司占住了,那么厮杀惨烈,这该怎么办?
这就到了创业这件事最神奇的地方了——有那么一些公司,就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其他象限钻进第1象限。
想象一下iPhone、Airbnb、知乎、快手和B站,在创立初期,很多人的论调都是“大多数人是不会适应虚拟键盘打字的”、“大多数人是不会住在陌生人家里的”、“好多魔幻现实的视频,卸载吧”、“二次元啊,小众网站”。
但今天回顾它们的发展,基本上都发生从第2象限的左端慢慢往第1象限渗透的过程。最开始我们以为是小众人群、只满足了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只不过后来他们能满足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自然进入了第1象限。
这意味着,其他象限的企业有可能会进入第1象限,只不过要满足不同的条件。第2象限的企业要很大程度是是在等潮水发生变化;第4象限的企业要成功地找到规模化的方式。比如,Airbnb只需要等待千禧一代用户热爱民宿的旅游方式;海底捞、新东方和万达要特别地能高效开店。
当然,【划重点】大多数第2象限的企业是等不到潮水的,大多数第4象限的企业是规模化无力、或线上化转型失败的。
这便是这个系列希望大家格外注意的2点。
不要被下一个东家的招聘人员忽悠,一家公司在等的潮水会不会来,什么样的公司有能力线上化和规模化,多看36氪比跟东家聊更能够帮到你——至少在判断趋势这件事儿上。
当然,有些答案需要直接从潜在东家那里获得,具体是什么我们明天继续更新。
福利环节
① 我们不满足于仅仅让一部分人“看”到未来,我们想让更多人“触”到未来。我们计划开放更多创投生态的资源给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帮助大家成长,如果你希望在时代前沿快速成长,请戳详情链接。
② “人才空间站”栏目中,我们不仅仅会分享方法论,也会直接分析你的潜在东家。请把你们有求职意向、希望我们分析的公司留言在评论区,我们会对大家感兴趣多的做分析。未来,我们还将联合各大招聘网站,共同发起36kr招聘节,为职场新鲜人们提供更多心仪岗位。
图片来源: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