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阿里巴巴官方微信账号发布《马云谈996》
文中说马云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对于中国BAT这类公司能够996,他认为这是一种福报。
“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
(所谓“996”,是指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12日,刘强东也发朋友圈称,京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996,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刘强东自称能做到8116+8,即早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十一点,一周工作六天,周日工作八小时。
除了各路大咖,很多普通网友也对“996工作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表示认可,但更多的网友则认为,不是不能“996”,主要看给多少钱。
《劳动法》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也就是说,如果按“996”来计算工作时间,除却午休每天工作11小时,那么,用人单位恐怕四天就用完了六天的工时上限,那另外两天的22小时怎么算呢?
半月谈评论员杨建楠认为:
996工作制的社会危害不言而喻,它透支了劳动者的健康和精力,损伤了一代人对于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向常态化高歌猛进的996工作制,政府劳动部门和劳动者赖以维权的相关机构不能保持沉默。毕竟,人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放弃自己的生活。
该话题迅速引起了网友讨论热潮,互联网公司是996的重灾区,在这份名单中,华为、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58同城等等40余家公司上榜。
而如何看待996的工作制,也成为价值观的分水岭。
今天分享给大家一篇著名经济学家林采宜的文章,希望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996工作制。
经济学家林采宜:
996是一种洗脑文化
我个人认为:,马云对996工作制的解释存在三大谬论
第一个谬论:“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
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每个人的权力。但是马云所说的“成功”是少数人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是由他眼里“不成功”的芸芸众生构成的,有钱、有名或者名利双收的是极少数。
把“成功”定义成人生的目标,会误导你无止境地付出,最后,大部分人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第二个谬论:“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生活中大概率的情况是: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并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
大多数人对小概率的“成功”抱着过于美好的期待,而对这种大概率的风险没有充分的预期。当然,鼓励员工愿意冒巨大的风险去获取小概率的成功比较符合老板的利益。
第三个谬论:“在阿里呆十年,接受996,就是成长。”
阿里的成功学只能代表某一种价值观,接受这种价值观不代表成长,不接受这种价值观也不代表堕落。
社会的开放和文明在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你可以选择搏命奋斗,为了成功,为了出人头地;我也可以选择随遇而安,过平淡的生活,做普通人,只要我的生活方式不伤害其他人,我的选择就应该得到尊重。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可我认为,比没有信仰更可怕的,是没有理性。
一些企业借助于所谓的企业文化去统一员工的思想,以“使命感”、“成功”“团队精神”等各种名义来剥夺个人的合法权力,本质上是违背现代商业的契约精神的。
一般而言,员工和企业的雇佣合同里承诺付出的是自己的劳动,而不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权力仅在于劳动纪律和业绩考核,没有权力去给员工洗脑,要求员工接受老板的价值观。
每一个员工都有资格对老板说:“我在劳动合同里许诺出卖的只是我的劳动,不是思想的自由和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站在财富高地上,或者权力的高地上,并不意味着你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有资格教化他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活纪。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