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生日想要辆兰博基尼”
4月8日,一张名为“用一条朋友圈换一台兰博基尼”的红色海报在朋友圈刷屏,虽然没有席卷小财女的朋友圈,但引发了多方热议。
为了筹集资金,他愿意用自己多年来做热点营销事件的经验,即“甄妙品牌营销实验室”1年的使用期,作为价值置换。
具体来说,参与这次实验的用户花钱购买进入甄妙在“知识星球”开设的学习社群的资格,5000人以内128元/年,超过时,每增加1000人价格上调100元。同时,用户可以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分销海报,分销比例是50%。
对于企业或组织来说,甄妙以保底策划来对赌,规则是企业投资每笔不低于100万的费用,换取甄妙及其公司的服务,若完不成KPI,将退还未完成部分的差额。
Emmm,这个玩法是不是有点眼熟,2018年的“新世相营销课”、荔枝微课、网易戏精课、三联周刊“中读悦听年卡”活动,不都是这个路子吗?圈内人给这种玩法冠以“知识付费裂变”的名字,其实,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分享诱导行为。
某种程度上,这种“分享诱导”与“知识付费”天然契合:他们售卖线上课程,而非实物,因此边际成本趋于零。在爆炸式的购买增长中,这批“知识付费玩家”也获益更大。
所以,咱们的腾讯爸爸能坐视不理吗?与以上提到的事件结局一样,昨日中午,分享海报的二维码已被微信“停止访问”。
02 测试朋友圈质量的一场活动?
在谈论事件本身之前,先来看看甄妙其人,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被他策划的事件吸引过。
2016年,《深圳晚报》的“不懂为什么,就是想打个广告”。
“挺甄者”认为,从营销角度来说,这次活动的确很出众,不论是关注还是参与,都证明了这一事件的热度;另一方面,128的价格卖课还是很划算的。
但最大的争议还是在于“割韭菜”嫌疑。有自媒体大号在朋友圈表示,如果自己有员工给该活动送钱,立马就把他开了,“
一是蠢,第二还不脚踏实地,还想割别人。这个分销真是好,智商筛选器啊。”
对于外界的负面声音,甄妙解释道,在他看来,如果是圈内人,割韭菜设计成买一节课的产品就结束了,何必要运营一个社群一年,这是傻瓜做法,裂变刷屏不等于“割韭菜”。
03 成功的营销,却给“知识付费”浇了一盆冷水?
或许,甄妙的本意就不在于“卖课”,割韭菜只是顺便。
一位接近事件中心的人士yoyo向小财女表示,“这次活动的目的无疑只有两个,一个是赚钱,更重要的是曝光”。通过事件营销,让外界和未来的客户知道甄妙和他背后的公司,向他们传达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他和他的团队有制造爆款的能力。
从事件本身来说,策划的成分还是比较重的,“提前联系好的渠道、群主、大号,共同造势、发酵,给人一种刷屏的感觉,圈子很小,感觉这个事情火了,第二波人就开始进来。”
但yoyo认为策划公司还是过于乐观的评估了甄妙的社会影响力,“
很多人参加到最后的问题是,甄妙是谁”。
而这部分人,就是知识付费项目需要的“韭菜”们。有人这样总结这次刷屏,“知识付费玩久了,玩多了,大众也就精了,越来越调。
所以玩家需要不断创造话题,深耕底层逻辑,希望多割一些‘韭菜’吧,好让日渐疲软的裂变市场多一些激情”。
但某业内营销专家认为,整个活动,对知识付费圈而言不是一个好信号。
消费者已经被刷屏教育了1000次了,要这么赌咒一样的人品承诺去销售产品不是捷径,反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让别人相信你的产品真的好,才是捷径。”
实际上,在经过前两年的疯狂后,知识付费已经很难利用贩卖焦虑等“噱头”吸引用户。
用户正在发生变化,早期的IP付费和品牌付费,更多是为个人买单,为崇拜和粉丝经济买单,经过市场教育和洗礼,开始上升到真正的为知识和成长买单。
当用户都不知道购买的刷屏产品“讲述者”是谁,知识付费就是个伪命题。目前知识星球上已经搜不到相关社群,但甄妙已经收割的流量,或许正在酝酿下一个“变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女记者部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