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讯 自优步十年前推出以来,一长串初创公司和亚马逊等一些老牌科技公司已经投入巨资,向消费者提供可以被即时满足的承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按需模式已经蔓延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颠覆了我们的工作、购物和生活方式。尽管这些品牌似乎无处不在,但其中一些公司最近提供的财务数据表明,要向华尔街证明其业务的可持续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Lyft在3月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表示,2018年该公司亏损近10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初创公司在IPO前一年的亏损。但这种区别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优步2月表示,2018年亏损18亿美元。Lyft和优步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提醒人们,品牌按需服务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普及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优步和Lyft等公司通过数十亿美元的私人融资,得以更快地进入新市场,并用人为压低的票价吸引客户。
斯坦福大学研究风险资本的金融学教授伊利亚·施特雷布拉耶夫(Ilya Strebulaev)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公众投资者能否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对这些公司报告的亏损评估更为直率。她说,“无利可图的繁荣模式在公开市场上行不通。”
针对上述说法,Lyft发言人拒绝就此事置评,理由是IPO目前需要一段静默期。优步的发言人也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如果新上市的按需服务公司确实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公开市场的扭亏为盈压力,这最终可能迫使它们在两条艰难的道路上做出选择:要么提高客户价格,要么压榨员工。后者可能已经在发生。
上周一,就在Lyft上市的几天前,许多优步和Lyft司机在洛杉矶就减薪举行了抗议。上个月,另外两家按需服务的大型初创公司Instacart和DoorDash也遭到了员工的批评,他们说小费被用来补贴最低工资,导致整体工资水平下降。而这种反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师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Lyft正在“积极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因为它明白这项技术“可能有助于公司扩大利润率”。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抛弃司机可能被证明是提高盈利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Lyft并不孤单。优步也在投资无人驾驶汽车。甚至Postmates也开始尝试机器人送货。预计其他按需服务公司也将效仿。如果风险资本是按需经济在这十年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在未来十年里,支付更少的人工工资可能是其成功的关键。(编译 张田西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