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在朋友圈公布自己名下公司正式解散,并在朋友圈晒出员工们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毕业证”。
咪蒙之于自媒体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在于动辄爆款的商业标签,也在于病毒式的情感贩卖。背负着追捧与骂名,她不断制造爆点的同时,自身早已成为爆点。在自媒体江湖中,让“拜咪蒙派”和“反咪蒙派”争吵不断。因此咪蒙公司的始与终,代表着自媒体红利收割的爆发与失落。
“咪蒙”是2016年的现象级公号。那个时候,公众号的粉丝已经突破400万,并以每天上万的速度在增长,每个月广告收入300万-500万元,这样的数据让无数辛苦码字的人望尘莫及。疯狂的数字背后有天时、地利。一个缺乏主流价值观作为标准的多元时代,一个崭新传播介质的横空出世,咪蒙们蜂拥而至。
有人说微博是大广场,人声鼎沸,但微信是小房间。微信的主人们变着法地想拉每个读者进房间,无非是向读者贩卖自己的东西。只有东西偏激的主人才容易获得关注,哪怕他们的逻辑禁不起推敲,他们的抱怨歇斯底里,但表达出一种坚定的情绪,这种情绪通常是愤怒,而愤怒过后还藏着深深的焦虑。
三年后,咪蒙“翻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质疑“造假杜撰”“贩卖焦虑”,其实咪蒙真正的死因也在于一次次地“造假杜撰”“贩卖焦虑”。
谎言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正如焦虑总有卖不动的一天。不是人们不再焦虑了,而是读者看穿了这种做法,表面充当公知却充斥着粗暴和低俗,用挑逗的文字激发不正确甚至是偏激的情绪。在《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中,咪蒙写道,“一个方法论是作者要输出价值观”。最终那些读者发现,咪蒙改变不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咪蒙不过是在迎合一些人的价值观罢了。
在社会浮躁的空气里,准确地击中粉丝的内心需求,深谙传播之道,能够察觉到众生于世间的痛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咪蒙的故事不是纯粹的媒体人职业转型,而是时代大势之下媒介迭代的商业冒险。
这样的冒险,即使咪蒙“第二次创业”失败了,还是会有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前赴后继,吴晓波或许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吴晓波频道”借全通教育(300359)闯关A股一事,吴晓波回应“作为一个文创公司的董事长,在做一个跟投资相关的冒险的事,在内心深处是挺平静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小小的关于企投的试验”“把一个实体的文化公司投到非理性的繁荣的中国资本市场中”。
新的平台产生,总有新的代表人物沉浮。谁都明白,自媒体成王败寇的1.0时代已经完结,巨浪之下有散了的咪蒙,也有干脆脱下马甲的吴晓波。自媒体鄙视链与价值回归该何去何从尚无定论,只是谁都不“端着”了,因为端不住了。
陶凤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