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
“人工智能”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的提法是一个创新,这一提法有着更宽的视野,也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谈“类脑智能”
“应用领域比人工智能要宽很多”
尧德中说,目前人工智能不能概括技术领域的全部,“现在更强调人工智能的升级版,称为‘类脑智能’”。
尧德中介绍,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单纯基于算法的技术,潜力是有限的。而“类脑智能”的发展空间更大,应用的领域比人工智能要宽很多。“‘智能+’反映了国家在理解智能领域,有一个新的拓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在尧德中看来,此举在为实体经济减负的同时,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助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是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本身就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而这正好可以通过“智能+”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发展
“应该是逐步的,不是跳跃性的”
尧德中说,人工智能的渗透是可以全方位的。但这不是说,加入了人工智能就能立刻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它应该是逐步的,不是跳跃性的,因为人工智能本身也在逐步发展,但影响是长期性的。”
尧德中介绍,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需要操纵计算机来进行训练的一个系统,基本都应用在比较规则的、重复性的领域内:比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包括医学领域的初步诊断。但对智能化要求更高的一些领域,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胜任。
尧德中举例说,随着老龄化来临,人们可能对聊天机器人有所需求。这对人工智能的要求就更高,需要在现在的人工智能基础上进行升级,这就需要“类脑智能”,它的学习能力更强、更快,也不需要那么多样本。比如说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对于类似围棋这样有规则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得非常好,而人没有这么大的记忆能力。
“阿尔法狗,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人工智能普及的事件。”尧德中说。
谈“智能+”
“把智能空间放大了,有更宽视野”
尧德中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长期研究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应用。
“‘类脑智能’,也就是深度学习,是全方位借鉴了脑科学的成果。”反过来,尧德中也在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来对老年痴呆、脑瘫等脑科疾病等进行康复治疗。
尧德中说,从相关报道看,四川在人工智能领域目前走在全国前列,这与成都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一批一流高校有很大关系。“因为有这样一支科研力量,成都也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的概念,对此,尧德中说:“‘智能+’是要解决增强效率的问题。”
尧德中说:“‘智能+’,把智能的空间放大了,有更宽视野,也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丁伟田雪皎北京报道
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伦理研究
李彦宏委员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表示,人工智能伦理将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基石,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伦理研究和创新步伐,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优势,早日建成智能社会,用技术造福百姓。
李彦宏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跨学科领域的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企业代表、行业用户和公众等相关方,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和顶层设计,促进民生福祉改善,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动权。
一是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加强相关研究,以老百姓(603883)的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兼顾行业创新发展,明确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的指导性文件,对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评估和指导。
二是强化领军企业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落地。在信息推荐、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热点领域,推进企业引领示范,在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中贯彻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人们成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鼓励企业探索解决实践中产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新问题,共享行业经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和伦理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吸收和弘扬“以人为本”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