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并不可怕,但如果形成廉价的造假生态,平台就会朝着畸形化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多位读者和我反映近期微博生态高发的数据造假现象,并且不少朋友还附带上截图,有图有真相。
这次反映的情况主要是莫名其妙的新增了大量粉丝,这些粉丝几乎都是新注册的账号,可能由机器操作发了几条内容,关注了一些微博账号,也有一些粉丝。我自己也登陆我的微博账号“丁道师”,也发现了类型是情况,近期每日我新增1000余粉丝,但这些粉丝不和我发生任何互动。
或许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这些账号大多就是我们俗称的“僵尸粉”,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造假。
数据造假的话题我之前已经写了很多,本不想再多谈。但今天看来数据造假在中文互联网行业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形成了廉价的造假生态。
廉价的数据造假生态 能否支撑微博生态健康发展
其实数据造假存在于互联网各个领域,各个类型的APP,这本不是秘密,不仅仅微博生态,微信生态的数据造假也很严重。当然,相比微博廉价的数据造假生态,微信要贵了很多,而“贵”则意味着更高的造假门槛,相对来说能保障一个健康的生态。反过来,造假成本越低,生态中的虚假数据比例越大,生态长期下去就会恶性循环。
我之前做过多次测试,对比各大平台的数据造假成本,目前总体来说微信生态最高,微博、今日头条生态相对来说价格最便宜。
我们以“赵宏民”这个微博账号为例,在做效果之前,最新一条区块链内容的博文转发为0。经过供应商的服务,仅仅花了几十元后,就出现1000条转发的效果。
而据几位微博效果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以及经过笔者的实际测试后,得知(近期平均值):微博普通转发为30元1000次,150元1万次;博文点赞为10元100个,50元1000个;微博初级粉丝18元1万,高级粉60元1万。
而博文阅读或者视频播放,50元就可体做到10万+。相比之下, 目前刷一条微信文章的10+,需要大约3000元左右。
这两年微信不断的打击数据造假,甚至张小龙一度发狠话治理,从结果上来看也的确取得了成绩:大量10万+的账号,阅读量纷纷缩水。相比之下,微博默许甚至放纵了数据造假的存在(当然微博肯定不肯承认),微博这一两年出现大量阅读10万+的内容。至于为什么放纵,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三方的数据造假,能客观上增加微博的用户量以及活跃用户。
华尔街的投资人们不会管你的活跃用户是机器活跃用户,还是真人活跃用户,这一点微博的股价表现能够佐证。
相信不少朋友在微博私信中经常能收到微博效果供应商发来的“最新价格”,这些微博效果供应商联手广告主、媒介、新媒体大号等共同构建了微博廉价的数据造假生态。这个生态看起来很繁荣,但如果长期下去,能否支撑微博生态健康发展,我想这应该是微博官方所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数据暴涨迎来财报发布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种巧合
有人问我,为什么近几个月来微博数据“如此活跃”,是近期要发财报了吗?
还真是!
在喜人的数据上涨事态下,微博于3月5日晚间发布了最新的财报。财报显示,在用户规模方面,2018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MAUs)较上年同期净增约7000万,达到4.62亿。月活跃用户数中93%为移动端用户。2018年12月平均日活跃用户数(DAUs)较上年同期净增约2800万,达到2亿。
微博生态数据造假,已经成为行业公开秘密。那么,微博4.62亿的月活跃用户的,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不得不有所怀疑。
当然,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新增的粉丝是微博官方行为,我更相信这是第三方的营销公司所为,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言,客观上促进了微博用户规模的增长。同时我也愿意相信数据的增加和财报的发布,所产生的关联和遐想,只是一种巧合。
总之,微博生态还会继续发展,哪怕越来越畸形。
反思数据造假:似乎真的无解?
其实,我之前就有一篇分析文章:《反思数据造假》,我感觉摘取部分,放到今天的文章中颇为应景。
以下是文章内容:
“嗡嗡嗡...”插座通电后,在一间间厂房和办公室内,几万台手机同时启动。 随着这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台自动控制的手机运行,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在中国各地出现了一篇篇10万+的微信阅读文章、诞生了一个个注册用户破百万的APP、孵化出了一家家交易单动辄过万好评动辄99%的电商公司....
伴随着这些虚假数据的出现,一个营销微信大号获得了广告主几十万的投放、一家交易额几乎为0的二手车交易平台获得巨额融资、一部质量低劣的电视剧获得300亿播放量....
没错,这就是业界俗称的群控刷量,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中国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产业,而且不仅仅是科技互联网行业,从业、农业、房地产、汽车、金融等等每一个行业都不止一次的被媒体曝光出来数据作假的现状。
赛富基金创始首席合伙人阎焱和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也表示创业数据造假已成常态,投资史上20年未见。甚至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放出来“用群控的都得死”狠话。
对于解决数据作假,我们都知道症结在哪,但我们身处其中也只能束手无策眼睁睁的看着数据作假之风愈演愈烈。甚至文章开头提到的刷数据的公司,一开始是偷偷摸摸而现在公然拿着设备和系统参加一些创业活动和展览,简直是何其壮观。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刘新建等人一边痛斥腐败,一边贪污捞钱。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媒体人刚刚报道完毕微信大号刷阅读,一边又自己找人给这篇报道刷量。几乎在每个行业都存在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矛盾的情况,这看起来很奇怪,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留言探讨,微信:dingdaoshi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丁道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