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药品价格突然悬崖式下跌90%,这种情况不是很符合市场规律。”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600572)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谈到近期部分药品采购价的断崖式下跌时,表示其中不排除企业竞标时,为了眼前利益,可能有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做法。
此前,4个直辖市及7个省会城市实施集中带量采购试点(以下简称“带量采购”),以价换量,价低者得,中标企业将获得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此,最终披露报价出人意料,与2017年最低采购价相比,同品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52%,降幅最高超过90%。
药品采购价大幅下跌是不是件好事?与百姓用药的价格将有怎样的关联?医药界代表给出不同的解读。
降价90%,出人意料
有些企业能够降价90%,出乎意料。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医药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这一现象存在两种可能:如果降价降的是企业的利润,确实有90%以上的利润,说明药品市场存在价格泡沫、价格虚高,企业此前获得暴利;但如果为了市场份额,宁愿亏损相当长的时间,则是“倾销”,这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
以中标的阿托伐他汀片为例,该药品此前7元/片,而此次拟中选的采购价才0.94元/片。耿福能说:“医药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利润,就像‘脚在自己的鞋子里’(业内人知道深浅,但外行并不知晓)。”而这次招标价透明的带量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意外地试出了医药行业的水分。
非理性降价,国产创新药研发“难以为继”
“我们的伊瑞可是国产吉非替尼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我们的产品没有上市前,进口吉非替尼在国内的价格是5000元一盒。然而,在带量采购的竞标中,我们没有入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说,“尽管我们报的价格,比我们的定价低了很多,但是进口药价超出预期地跳水了。”资料显示,入选的进口药价格为547元每盒。
“利润受到冲击、对保持研发的持续投入特别是对于国内企业刚刚起步的创新药的研发造成了压力。”李燕说,正是国产药成功研发上市,促成了天价进口药的大幅降价,国内药企需要通过创新为百姓、为中国自己的医药产业作出贡献。
而当企业的正当利润受到不当竞争的挤压时,创新药研发的持续和坚守,将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另一挑战。
“如果销售价格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药企拿什么钱支持它的创新发展,或者支持它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转向?”胡季强感到忧心。
理性对待试点政策,维护产业可持续发展
3月20日,上海、沈阳、大连将开始实施药品带量采购试点政策,企业将以中标价格提供相应25类药品,公众也将以中标价格买到这些药品。
“这些药品中的大部分是医保药品,对于有医保的人感受可能不会太大。”中国医药(600056)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非医保患者的感受应该会非常明显。
然而,更长远的药品市场走势或许对百姓的“钱袋子”影响更大。胡季强分析,如果企业为了中标给出的价格不合理导致入不敷出,将出现不可持续的情况,例如供应不上,而未中标企业很可能由于没有市场,停止生产此类药品,则会出现由于生产企业单一造成的药品短缺现象。
事实上,近期药品市场存在着“降价90%”和“涨价300%”并存的现象。有分析认为,后者是由于原料药生产企业过分集中。相关信息显示,我国共有约1500种原料药,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1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2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
接受采访的多位医药界代表表示,一个降低药价、还利于民的好政策,在部分企业非理性的价格比拼中“误伤”制药生产企业的创新动力(310328),甚至可能导致因生产企业的单一而引发的后续涨价,最终将以损害民众的利益为代价。
为此,医药界代表建议:企业应理性对待试点政策。同时,对一些非试点地区“尽快联动实行该政策”的呼声应审慎对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开展进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