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一场全球争夺战悄然打响!中国怎么办?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21:00:2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当前,在5G之外,另一场全球人工智能的竞赛也已悄然打响。相比5G,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会产生更大的变数。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应该采取与5G不同的策略。“第二梯队”正加速追赶2018年是人工智能全球竞争的

当前,在5G之外,另一场全球人工智能的竞赛也已悄然打响。相比5G,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会产生更大的变数。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应该采取与5G不同的策略。

“第二梯队”正加速追赶

2018年是人工智能全球竞争的元年。在这一年内,欧洲、日本、印度先后发布了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2018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目标分两阶段促进区内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争夺该产业的领先地位。2018年6月,日本发布《未来投资战略2018》,重点推动物联网建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2018年6月,印度出台《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寻求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智能部署方案,可在其他国家复制和推广。这些战略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第二梯队”的追赶正在加速。

人工智能正进入生活多个领域。图为在北京一家智慧火锅餐厅,出菜机通过机械臂在仓库进行配菜。(新华社) 人工智能正进入生活多个领域。图为在北京一家智慧火锅餐厅,出菜机通过机械臂在仓库进行配菜。(新华社)

2019年伊始,美国在解决政府关门危机后马上推出了两个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部署。2月11日,特朗普总统签署了“维护美国人工智能领导地位”的行政命令,正式启动美国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计划。该计划要求联邦政府集中科研资源,共享政府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一天后,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人工智能战略》,将加快人工智能在美国军事安全领域的应用。美国发布两项战略无疑加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态势,甚至可能让这场产业竞争走向军备竞赛的方向。

与5G竞争存在显著不同

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与5G有两点显著不同。

第一是参与竞争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更多,有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在5G领域,数家电信设备巨头是竞争的主体,多数国家只能当竞争的旁观者,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除了大型企业外,科研机构、学术研究者是人工智能领域主导性的力量。这使得发展人工智能重要的不仅是尽快营造优势,而是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第二是人工智能的规则和技术标准尚未形成,规则也缺乏普遍约束力。这增加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和安全风险,能否较好地处理这些风险将决定着一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成功与否。

基于这两点区别,在全球竞争时代,中国需要注重人工智能产业的包容性和发展环境的塑造,在竞争中争取合作,在发展中平衡安全。

资料图片:2018年11月6日,观众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展台参观CT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资料图片:2018年11月6日,观众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展台参观CT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相互依赖将成趋势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需要更重视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科学的建设。人工智能是一项综合性科学,基于数学、机器算法、半导体、传播学等多个基础学科。一国人工智能发展难以实现单兵突进的方式,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基础科学作为支撑。

其次,加强科研圈、科研复合体建设,充分保障各创新主体的平等待遇。国与国之间的人工智能竞争不仅比拼龙头企业,而是两国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的长期竞争。如果一国科研人才断层,即便在早期能够凭借先发优势占得先机,也很可能在其后的竞争中落后。保护人才优势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避免科技巨头利用其市场地位挤压中小型初创企业,扭曲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

第三,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冲击早作准备。2018年以来,欧盟、印度、美国等对人工智能的关注重点从促进技术发展逐步转向探索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则。对于人工智能这一项革命性技术而言,一旦其所带来的冲击超出现有社会的承受范围,那么其所带来的副作用将远大于其价值。欧盟、美国着眼规则制定不仅为了约束行业发展,也为了尽快确立本国规则、道德、法律的国际权威。

最后,建立比较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人工智能产业覆盖过于广泛,即便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也不可能寻求在所有领域争得头筹。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仍将遵循比较优势交换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条。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也应有所侧重,与其他主要国家尽早开始产业合作。

最后,建立比较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人工智能产业覆盖过于广泛,即便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也不可能寻求在所有领域争得头筹。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仍将遵循比较优势交换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条。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也应有所侧重,与其他主要国家尽早开始产业合作。

(以上言论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作者 | 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编辑 | 杨宁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