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付费“买”青少年的隐私,Facebook还有救吗?-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20:11:26]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Facebook又被爆出与隐私有关的负面消息了,这次干脆是直接上手“购买”隐私。据TechCrunch报道,Facebook在过去3年中开展了一项计划,通过付费来向青少年“购买”他们的隐私数据。从20

Facebook又被爆出与隐私有关的负面消息了,这次干脆是直接上手“购买”隐私。

据TechCrunch报道,Facebook在过去3年中开展了一项计划,通过付费来向青少年“购买”他们的隐私数据。

从2016年起,Facebook开始向年龄在13~35岁的用户支付20美元/月的费用,让他们在其iOS或Android设备上安装名叫“Facebook Research”的应用。“Research”这一应用可以监控他们的手机和网络活动的数据——从私人消息、照片,到网络浏览记录,甚至于亚马逊历史订单的屏幕截图,都能够收集到,并发送回Facebook。

此前,Facebook就通过Onavo Protect——2013年时Facebook收购的一项VPN服务——收集过用户的部分数据。对于Facebook来说,这些数据显然非常有价值。而Onavo Protect已于去年6月被苹果禁止,8月遭到下架。

在Onavo Protect被苹果封禁后,Facebook这次又有了“新招”。

据TechCrunch的报道,Facebook试图绕开App Store来让用户下载Research,并在可能违反Apple政策的情况下获得其root权限,以此监视和分析用户的手机活动数据。为了成功避开App Store,这一计划采用了Beta测试服务Applause,BetaBound和uTest来进行管理,以此掩盖Facebook参与的痕迹。

比如,由uTest在Instagram和Snapchat上运行的程序的广告就这样写道:寻找13~17岁的青少年进行“付费社交媒体研究”,但广告上并没有注明Facebook的字样。

对于想赚点零花钱的青春期少年来说,通过让渡部分自己的“隐私”来赚取20美元/月的酬劳,的确是件充满诱惑的事情。

Facebook用了Applause,BetaBound、uTest,就是不用苹果官方的beta测试系统TestFlight。

TestFlight要求苹果方面审核应用程序,并把参与者的人数上限设置在10000名。此外,苹果方面还要求开发人员“仅使用此证书系统将内部企业应用程序分发给员工”,而Facebook这种通过广告随机招募“测试人员”还按月付费的做法很明显和苹果官方的规则相违背。

而对于“买”隐私这件事,Facebook在给TechCrunch的回应中是这样写的——

跟很多公司一样,我们也会邀请人们参与研究,帮助我们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由于这项研究是为了帮助Facebook理解人们如何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我们提供了全面的信息阐述我们会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参与其中。我们并没有跟其他人分享这些信息,人们也可以随时退出。

Facebook这样“买隐私”的行为,倒是与李彦宏之前的言论如出一辙。

去年3月,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

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的青少年们,或许的确愿意用隐私交换一些零花钱或者其他的便利。但问题在于,Facebook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利用这种心理这么干了吗?

通过非官方的测试系统来隐藏自己的真正目的、绕开苹果的监管,Facebook此举的用意是否真的如其声明中所言,“帮助Facebook理解人们如何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这点理应被质疑。

众所周知,“隐私”一事困扰Facebook已经近一年了。在“剑桥门”爆发后的“FB水逆期”里,Facebook的丑闻已经多到了令用户有些害怕的地步,光是过去的两个月里就有好几桩。

2018年11月,《纽约时报》刊文称Facebook掩盖俄罗斯丑闻,直接点名COO 雪莉·桑德伯格在2016年大选期间对俄罗斯不法分子在该公司平台上兴风作浪秘而不宣。

12月,Facebook被曝出由于照片API(应用编程接口)中存在一处缺陷,至多1500款应用可能曾访问用户照片。该缺陷影响使用Facebook账户登录这款应用的用户。Facebook在9月25日堵上了这一漏洞,但2个多月后才向公众披露这一事件。

12月18日,《纽约时报》刊文称,Facebook与逾150家公司共享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亚马逊、微软、Netflix和Spotify。事实上,Facebook很久之前就已经声称它不再允许这些公司访问用户个人信息。

再忠诚的用户也难以在如此高密度的负面新闻“攻击”下仍旧对Facebook保持耐心和体恤,在“用户隐私”这一点上,Facebook还有救吗?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