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积极拥抱监管才是王道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9:57:3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财经评论家莫开伟“严格控制好互联网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风险,在监管政策的架构下控制住操作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争取‘全球市场领导者’地位。”近日,香港金管局向八家公司发出通知函,知会其
财经作家

财经评论家

莫开伟

“严格控制好互联网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风险,在监管政策的架构下控制住操作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争取‘全球市场领导者’地位。”

近日,香港金管局向八家公司发出通知函,知会其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已经进入下一轮甄选。这八家公司中包括渣打香港、众安在线、腾讯和蚂蚁金服等。虚拟银行与移动支付牌照相比,含金量更高,虚拟银行引入的是一整套金融业务,除了传统银行的三大业务“存贷汇”,理财、保险、黄金等互联网创新业务都可尝试,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腾讯却迟迟不愿意将金融业务独立出来,即便这块业务拥有最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化腾曾表示,腾讯的业务概括为两个半业务,其中半个就是金融业务。腾讯一直不肯给金融业务板块一个名份,无非是为了避免被外界过多关注,从而带来更大的监管压力。

去年以来,微信支付已经多次被央行处罚,腾讯信用宣布在全国开启公测后很快被监管叫停下线,微信支付被断直联,备付金被集中存管等等,已经表明腾讯必须主动拥抱监管,合规合法运营。

无论业态如何花样翻新,都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经营风险和管理信用的本质,只要是金融行为,就会涉及经济金融安全和广大公众的财产安全,因此,互联网金融也要和其他金融业态一样,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不能遮遮掩掩,尤其不能搞既成事实倒逼监管部门就范的先斩后奏行为。

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位列世界第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甚至因其与网络、科技相伴生的技术、数据、信息安全等风险反而更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其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特征,风险扩散更快、波及更广、溢出效应更强;另一方面,接受其服务的多为长尾客户,风险识别能力不高,损失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出现风险,潜在的社会危害更严重。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背后是庞大、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海量的信息流、复杂的信息结构,客观上给识别风险造成了难度,许多交易活动由于脱离中央银行清算体系加大了交易风险敞口。因此,像腾讯这种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尤其需要监管跟进。

同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互联网企业发展金融业务想打金融监管擦边球或逃避金融监管都是不可取的,是危险的,也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野蛮生长、跑马圈发展到现在的市场趋于理性、合规备案,说明在一个合规、有序、良性发展的环境下,才能让更多的人安全、便捷地享受到互联网金融的便利。前几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结果是先后经历了校园贷、首付贷、现金贷、P2P爆雷等几波浪潮,正是这些事件,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强监管。为此,金融必须拥抱监管、拥抱科技、放弃幻想、合规经营,良币驱逐劣币,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是“长尾理论”的体现,投资产品小额化、标准化,投资面向大众,投资者的财务实力、风险认知水平、投资经验等相对而言均处于较弱水平。互联网科技属性的公司通过成立、收购和并购等方式,获得多种金融或类金融牌照,依托其强大的客群、渠道以及技术能力,将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到极致。因此,此类在规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将主动接受监管,而这也是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现实要求。

总之,金融科技的发展要与监管形成良好互动,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要主动合法合规,拥抱监管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严格控制好互联网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风险,在监管政策的架构下控制住操作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争取“全球市场领导者”地位。这是包括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们在内从事金融业务所应该认真对待的和坚守的经营底线,否则都是没有出路的。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