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独家|对话哈啰李开逐:2019年单车业务将盈利-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9:06:04]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在北上广等城市,带有“哈罗单车”字样的蓝色自行车相当罕见,只有在哈啰的大本营上海,人们才会不经意看到——黄色单车日渐稀少的同时,蓝色在悄然出现。时至今日,一线城市仍然不是哈啰的重点,“我们没有那么强

在北上广等城市,带有“哈罗单车”字样的蓝色自行车相当罕见,只有在哈啰的大本营上海,人们才会不经意看到——黄色单车日渐稀少的同时,蓝色在悄然出现。

时至今日,一线城市仍然不是哈啰的重点,“我们没有那么强的资源。”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对全天候科技解释说,即使在2019年的新战略中,一线城市也并非其主要目标,“有在北京的部分郊区试运营,先试试看。”

然而,在一线城市之外,哈啰单车和哈啰助力车总计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尽管艾媒报告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哈罗单车的应用活跃人数为529万,低于ofo和摩拜的2000多万,不过,根据蚂蚁金服对共享单车的监测数据,2018年4月,哈啰的日订单量已超过摩拜和ofo,跃居行业首位,后来者居上。

这比李开逐预料的时间还要提早两三个月,“也是因为友商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下滑比较快。”

事实上,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尤其是摩拜和ofo两大领军企业,2018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ofo经过多次融资、收购谈判失败,在年底彻底陷入财务危机,创始人及CEO戴威被限制出行、消费;摩拜被美团收购后,7个月未投放新车,年底时,创始人胡玮炜离职,传闻裁员30%。

哈啰成为一个逆行者。共享单车整体向下的2018年,却被李开逐形容为哈啰“增长最快的一年”。 单从员工数量看,2017年底哈啰规模不满千人,如今已发展至四千人左右。当面对全天候科技关于“市场低迷是否会造成困境”的问题时,李开逐思考了一阵,回答说,“真的没有,这一年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

2018年资本寒冬里,哈啰总计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70亿元人民币,均为蚂蚁金服领投。李开逐、哈啰COO韩美多次公开表示,蚂蚁金服的支持对哈啰出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开逐在专访中提及了多项哈啰在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但他也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崛起”被李开逐视为2019年哈啰的关键词。他反复强调“哈啰还是创业公司”、“不能称为成功”,但他同时又表示,“我们肯定还是领先者”,而且,“今年有很大概率将实现单车整体业务的盈利”。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全天候科技整理:

大部分单车公司死于“门槛和资本”

全天候科技:从2017年至今,共享单车经历了风口到低谷,大部分公司离场,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李开逐:把共享单车公司分为大小两类来看,先说中小公司。

共享单车是一个看起来门槛很低的行业,把车扔在大街上就行,其实长期看,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首先占用了大量资金,其次有非常沉重、长线条的运维环节工作,并不是一个小创业公司能顺利做好的。

对于几家比较大的公司,核心原因还是资本。一开始行业投进来的钱太多了,都在吹捧谁往这里面投了多少钱,而且不计得失,手里资源多就高歌猛进。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当资源供给不充足,才发现已过于狂热、过于激进,不符合商业规律,导致这类公司现在正面临一些很大的困难。

全天候科技:摩拜卖身、ofo深陷危机后,外界对于共享单车能否成为一类独立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争议,你怎么看?

李开逐:第一,单纯看共享单车,我觉得是成立的,哈啰总共进入300多个城市,单以业务营收看,其中10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盈利。

不过,第二点,从哈啰的布局上,我们不想把单车定义为单一的盈利业务,希望它是基石业务,建立用户基础,单车有非常高频的打开率,可以借此发展更多、利润更高的业务模式。

例如助力车,这项业务在2018年才正式发展,今年就已经不亏钱了,当然也还没赚到大钱。

实际上,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新业务,比如流量变现,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但这仍然太早。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还不是非常着急要尽快赚钱。

顺风车市场我们也在尝试,这个月会上线试试看。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顺风车,从意义上来讲,这更符合共享经济本质,而且市场上还有很多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然,现在只是一个尝试。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