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街头尤其是地铁站附近的路边自行车位出现大量共享自行车,有小橙车、小红车、小黄车,还有小蓝车。彭春霞/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ofo还没倒闭,戴威说即使跪着也要生存下去,司机还要在车上驾驶,但人们已经看到车祸现场,媒体开始寻根溯源,戴威被认为是车祸制造者。
这两年ofo(因推出黄色共享单车而被称为小黄车)困难重重,小黄车就要黄了的声音不绝于耳,最近一段时间更甚,千万用户排队退押金,供应商将戴威告上法庭,他已经被法院判定为失信人,不能乘坐飞机和高铁。
ofo失的血实在太多,从投资方拿到的百亿元投资流掉了,供应商的数十亿元的贷款,还有用户的数十亿元的保证金也流掉了,戴威带着一个失血过多的ofo一路向前,拒绝掉伸过来的机会,不愿让出控制权,终于血液流干,绝境来临。有一个前员工离职,因为不忍看到戴威用自己的钱来支撑。对于半年亏40亿元的一家公司,创始人那点钱实在不值一提。
戴威的形象降低到谷底,方向错了的努力,不顾实情的自信,到最后伤害所有人。戴威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外界还是低估他所面临情况的复杂程度,他的股东们各怀心事,另外,共享单车实在是一个跟此前很不相同的互联网项目。
马化腾认为,ofo失败是因为一票否决权。不知道为什么,ofo有5个一票否决权,戴威能不停融资下去,一票否决权是一个很重要的吸引方式,保证了重量级加入者的利益,但一票否决权太多,会导致各方利益掣肘时,无法通刀斩乱麻来处理,只能原地踏步消耗下去。
ofo股东情况复杂,滴滴是大股东,想合并ofo被戴威拒绝,后来戴威又引入阿里系,阿里系同样有自己的想法,戴威也不能满足,可以想象ofo重大决策,就像联合国重大决策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假若一方所提方案会影响到另外一方,那么另一方宁可让公司倒闭,也不会同意。
也有不少公司股东像ofo一样多,但没有像ofo这样什么新闻都立刻暴露出来,股东矛盾在媒体上展露无遗,就是因为ofo的股东有太多自家打算,主动透露给媒体施加影响,比如朱啸虎经常提到和摩拜合并,投资人比管理团队还积极,ofo聚集了太多江湖势力,互相竞争的资金在这里汇聚,希望各捞一把。
戴威一直没有出局,因为他手里也有一票否决权。据说ofo和摩拜很接近合作,但被戴威否决。很多人认为,被否决后,两家公司没有复制滴滴、美团、赶集等案例,陷入继续缠斗中,错过最佳时机,摩拜被美团收购后,这种机会就不再有了。尽管外部势力复杂,比如大股东滴滴曾经派驻数十人团队管理ofo,但最终被戴威赶了出来,这也说明一票否决权的重要性,即使是控股股东,也会被一票否决权阻挡在门外,外面有4票一票否决权,也没有办法让戴威出局。
戴威不愿意让出控制权,《中国企业家》杂志曾问:“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吗?”戴威的回答很坚定:“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说明戴威对做成一件事情非常执着,他希望共享单车这件事情能做成,而且是他来完成。
有人从戴威成长经历和性格中找原因,他成绩优秀,就读人大附中,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还当上学生会主席,这个职位非常有含金量,有很多著名前辈。戴威从小学就担任班长,家庭条件良好,事事顺利,所以不会屈从妥协,从其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戴威希望成为故事的主角,一直演下去,而不是早早立场。《社交网络》这部电影中,脸书创始人被告诫股权非常重要,不要过早让渡出去,否则无法享受到后面升值的部分。创始人一般不会愿意出局,有些被并购者会放声痛哭,电影导演已经赚够了钱,还是会一年年拍摄下去,除了钱,还有事情想做。
如果成功,这种想法就是执着,不屈从外部压力,如果失败,那就是一意孤行,楞。有不少企业家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用了一个“忍”字。形式上看戴威一直在“忍”,忍受各方阻拦和刁难。
他的确让百亿财富灰飞烟灭,但资本当初投资,也是你情我愿,凭什么一定要听资本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角色还有很大差异,创业家掌控全局,投资人负责提供动力。企业想发展,就要朝着一个方向走,但戴威设计出的股权架构,可能有平衡某一方的作用,却造成各方掣肘。这一点责任可以落到他头上。
一味指责风险投资也不厚道,戴威是靠风险投资成就的,因为喜欢自行车旅行,他和同学一开始想做一个骑游项目,后来没有找到投资,共享单车的想法很快就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时ofo获得不断前进的驱动力。不能等到后面戴威和风投的关系不佳,就指责风投。风投有自己的判断,谁想让钱打水漂?
马化腾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从企业决策角度,包括持续融资和合并等重大问题。ofo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决策,从ofo发展上看,戴威有不少问题。
摩拜创始人给人的感觉是懂生活、享受生活的小资文青,戴威给人的感觉是用尽全力的偏执狂。两者定位上有相当大的差异,ofo一开始的策略很鸡贼,比如用密码锁,用造价300元的车,这些因为定位低、车损高,必然会被使用者抛弃,在获取足够APP下载后,又没有及时使用智能锁,还在一味节省成本,错失了关键机会。
但另一方面,公司损耗却很大。2017年2月份的年会上,戴威给精挑细选的十位优秀员工颁奖,但一个月后,其中三位被开除,原因是数据作假、贪污。ofo一共融到过上百亿资金,有多少是大手大脚花掉了,很难统计,估计相当一部分花在了中间环节,这些浪费本来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杜绝。
据说ofo有令员工感动的企业文化,员工们像是在学校一样,称呼随性,但在商业上却很不成熟,互相之间缺乏制约,管理粗放,缺少章法。
戴威的困境,其实有行业和社会背景。即使没有和摩拜的竞争,ofo也照样会失血不止,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创业项目,看似移动互联网,更像租赁,移动互联网能快速扩张,靠的是边际成本为0,但共享单车边际成本不会降低,后续维护的成本也不会降低,实体在整个成本中占比太大。这也是社会奇观,那些损坏自行车的人在咒骂共享单车浪费社会资源,他们还乐见共享单车失败,痛骂戴威。
共享单车太缺少社会关爱,媒体喜欢报道共享单车停放阻碍道路交通,记者没看到阻碍交通的情况,估计这是在很少地方阶段性出现过,的确有些自行车乱摆放影响观瞻,但是城市要那么整齐有何用,公众和政府应该对共享单车有包容心,只要不影响交通即可,共享单车节省能源,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应该一直运营下去才好。另外,政府一直在扶助单车出行,不少地方建有有桩租赁自行车,非常不方便,效果也不好,应该把这部分钱用来补助共享单车。
戴威从大学校园中,让共享单车跑出一条路来,才有这几年的方便出行,即使失败,也让公众看到一种可能性。但所有人对单车共享的想象都太简单美好了,对共享项目太苛求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