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12月9日,三亚 财经国际论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做了精彩演讲。
今天的话题是探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什么驱动创新?因为作为新的发展的力量核动力,什么来驱动这个动力?创新。什么驱动创新呢?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交流。
驱动创新的基础是什么?简单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是主体。第二、体系是支撑。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
为什么说企业是主体呢?下面做一个分析。背景,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十九大报告里也能看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如果按照国家的战略来说,事实上是通过若干的目标来完成的,包括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要求是全面的掌握核心技术,因为这是实现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另外,发展高科技和要推出一些重大的创新。开展更加深入的和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比如粤港澳大桥的建设,就是重大工程。
为什么说企业是主体呢?从这个表可以看到,红颜色是2000年,2000年是个分水岭,中国2000年以后就进入到科技起飞的时代。所谓科技起飞,就是研究开发的投入战GDP的比重达到1%以后,往往会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2%,而作为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达到2%是标志之一。中国是在201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
作为一个国家,把资金投在研究开发,都投哪儿了呢?在2000年以前主要不在企业,2000年以后,主要在企业。为什么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才能驱动创新呢?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这个时代,不管是现有的企业还是新生的企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为从现在经费的构成来看,企业在整个研发投入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2015年已经达到了76%。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间产品——发明专利。2000年以前,企业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2000年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15年企业能得到的发明专利已经超过了15万,大学和科研机构加起来也就它的1/3多一点。可以看到,中国创新发展中,企业主体性已经呈现了。
中国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引进和消化吸收,而是靠研发投入。
从这三个方面就能说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首先,企业是主体。
第二,体系是支撑。不管是现代的企业还是新企业。当你把一个企业做起来,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说,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首先得有来源,既来源于大学、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企业,企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分拆出去和别人合作,这是源泉。大家知道,创新的努力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激发这个源泉,后续不管是通过孵化、通过成长,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都能够让创新不断发展下去。所以说,这个体系是支撑。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要推动创新需要一个体系的建立。这地方也有一个支撑体系,既有政府的帮助,也有大学的支持,也包括了知识产权,土地的政策,以及提供一些便捷的服务,甚至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它是一个体系化的、生态化的组成,才有可能推动创新。
从体系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企业在长大。从规模来看,经过科技园,经过创新的集群,最后变成产业的集群。红颜色里面,更大的区域,像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这都是形成中国未来创新格局产业形态的一种构成。
第三,什么驱动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咱们现在发展靠创新,所以创新是第一动力。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最后都是靠人,靠人的能力。对于人这种资源的能力产生,主要是靠两方面:一是现在已经形成的组织和培养的人才,主要要有好的激励。二是培养能够推动创新的人。所以,我们说未来人才靠培养,现有的人才靠激励。
在人才培养上,我顺便介绍一下我们经管学院有一个未来科技的EMBA项目,创新驱动未来,科技引领发展,这和国家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突出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这样一个根本需要。清华有非常强大的进行学科交叉的基础,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至少从科技方面是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
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未来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的特征呢?我们认为,至少有前瞻性,有原创性,有战略的眼光,也有整合的思维。在这种思考之下,我们创办了一个新的项目,想对中国未来能够成为创新的领军人物的人作为培训对象,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基于创新驱动的要求的所谓的产业领袖。这和我们刚才讲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完全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