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润琪报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苹果手机之外,国内的各大手机品牌也已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据调研机构MobData在近日发布的国内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国内当前第三季度前十品牌依次为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三星、魅族、金立、乐视和中兴。其中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共同占据了第三季度市场份额的80.5%。
“逆袭”
根据Counterpoint公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三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尽管三季度相比二季度的大盘销量有所反弹,但依旧连续4季度同比下降,相比上年同期,2018年三季度的手机销量同比下跌了13%。
Counterpoint研究总监闫占孟认为:“中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国整体经济的疲软,影响了手机作为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消费信心;其次,产品单价的提升等原因导致换机周期的不断延长”。
但是,在大幅度的下滑情况下,仍有国产品牌的逆袭增长,据报告显示,vivo、华为和荣耀同比上涨,华为和荣耀增幅均为14%,增速排名并列第一。
对此,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中国好4G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手机市场整体销量下滑的趋势没有逆转迹象,但内部发展结构却发生了量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市场前五大手机厂商华为、OPPO、vivo、小米和苹果占据了出货量的87%左右,较去年增加15%,这是市场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典型表现,手机销量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源自国内手机市场上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头部企业依靠规模优势形成吸金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前五名的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近80%,OPPO、VIVO、华为、荣耀和小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沈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出:“在全球市场手机主要是以苹果和国产手机为主的核心中国市场上,手机已趋近于饱和状态,因此它的增长降速或者缓慢是一个正常现象,同时新的产品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总体来讲,中国华为和荣耀等主要品牌具有新的创新,特别是华为和相对低端的荣耀,且在国内的价格相对于在欧盟市场更加有竞争力,呈现相对逆势增长趋势,这是合理的。”
“目前,各大手机品牌推陈出新,从手机屏幕,外观设计,机身材料,芯片,生物识别技术的嵌入,AI功能的添加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入手,并针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不同受众人群,差异化处理,更加体现了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水平,”中研普华研究员姜开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走出国门”看发展
近年来,国产智能手机强势崛起,各大品牌不仅长期占据国内手机市场主导地位,并快速向海外市场扩张。
据悉,根据Canalys的相关数据,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表现也不俗,华为、荣耀、小米等均有收获。荣耀手机在俄罗斯、德国、芬兰、荷兰、捷克、挪威、沙特阿拉伯、意大利八个海外市场份额全部入围前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九个国家增速排名第一。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产手机的集体爆发除了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以外,最重要的是坚持多元化的市场战略,让国产品牌“走出去”,如果仅仅是满足于国内市场的话,是无法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的,印度、南亚和非洲将成为推动国产手机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关键地区,中国制造商正在迅速缩小与苹果的差距。
“目前来看,国产手机全球市场表现还是不错的。”姜开玉说道,华为已经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站稳脚跟,小米、OPPO、vivo等成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新势力,印度市场也被小米手机夺冠,可以看出各品牌的定位都十分准确,并快速瓜分全球市场。
面对国产手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趋势,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中国好4G提出,集中度持续提升、销售单价持续提升、海外市场提升空间大。首先,国内手机市场集中度仍会进一步加剧,但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也是全球行业竞争的高地,国内手机企业只有本土胜出,才能持续支撑国际业务稳步发展。这对头部企业在创新和全方位的竞争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头部企业还会进一步减少。其次,随着国外新兴市场的成熟,升级换代的需求也必然提升,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市场的布局需要在明年初提早布局,同时国产手机也需要从区域品牌升级为国际品牌才会有持久的增长。
尽管三星和苹果依然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两名,但,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增长率都已经趋于一个缓慢下跌的状态,而国产品牌连续多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单是华为的市场份额与苹果的差距就已经不到1%了。
对今后国产手机品牌市场的发展,姜开玉表示:“未来国产手机品牌可以通过细分产品与小众名人合作,打开特定用户。国产手机有意进入一些高附加值的细分市场。其次,借助合作向线下场景渗透。国产手机大都做全渠道销售,因此拥有线下资源的品牌很受青睐。从长远来看,国产手机以往那种由盘外招组成的大战略正在转向技术研发、品牌赋能和量化营销的三驾马车,这种协同驱动可能才是未来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