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11月11日,在很多人心中它是“剁手节”,但明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办日——腾讯成立于1998年的11月11日,明天是它的20岁生日。
1998年,马化腾创业的时候是27岁,此前没有任何创业经验,但他是中国第一批上网的年轻人,同期的还有丁磊、雷军、马云等。
一开始,马化腾有四位创业伙伴,都是IT男,其中三位还是他的中学同学。后来,他们又拉进了一位懂营销的伙伴。5个人凑了50万,创办了一家叫腾讯的小公司。
我在写《腾讯传》时,曾询问过他们“为什么将创办日定在11月11日”,结果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回答。自1998年春节后一直到下一年年初,马化腾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每天都忙得兵荒马乱。
创业之初,5位腾讯创始人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有一天,他们在办公室畅想未来时,做了一个“三年规划”——三年后,员工数达到18人,营业额做到1000万。
那时谁也没想到,腾讯就是从这个30平方米的小房间,成长为互联网巨无霸企业。
马化腾的创业开局,是狼狈的。刚开始,他做的是“虚拟寻呼服务”,即用户只要有一个虚拟寻呼号,朋友就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到寻呼台发信息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上。
但致命的问题是,进入1998年以后,移动手机日渐普及,而寻呼机已经成为被抛弃的产品。也就是说,“虚拟寻呼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为没有意义。
后来,三个以色列青年开发出了一款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交流的软件——ICQ。于是,马化腾等人依据ICQ做了OICQ,再后来OICQ就被简化为了QQ。
很短的时间内,QQ就迅速成长为中国年轻人使用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不过当其用户已经达到1亿人时,马化腾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后来才逐渐有了QQ秀、QQ空间、QQ游戏等。
所有人在起初都未曾料到,文文静静、不太爱跟人打交道的马化腾,会成长为中国重要的互联网企业家。
在采访腾讯的过程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点,是腾讯的创新哲学——小步试错、迭代快跑。产品刚被开发出来时,一定不是完美的,必须要通过跟消费者不断交互来试错和迭代。
QQ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几乎每两周就会有一次版本迭代,迭代需求都来自消费者。而这样容错进化的过程,是我之前熟悉的制造企业所缺乏的。
第二点,腾讯重新定义了产品经理。互联网公司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正是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重新定义了产品经理。
在互联网世界中,产品为王。
只有通过极具传播力和穿透力的单品,才能够重构消费者的关系。产品成为企业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核心驱动力,所有的企业资源都围绕它来进行。
2010年底,我开始着手《腾讯传》的写作。当时,腾讯刚刚打完“3Q大战”,而新浪微博也刚刚崛起,对腾讯QQ造成了重大的挑战。也就是那时,腾讯的张小龙推出了微信。而2017年《腾讯传》出版时,腾讯已经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企业了。
明天,腾讯就20岁了。而就在过去的大半年里,这家企业又面临着一次严峻考验——股价下跌近45%,市值蒸发达2万亿港币。
前几天,马化腾在参加一档节目时,公开承认他现在非常焦虑。我想,危机、挑战、焦虑,是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命中注定要面对的宿命。
凯文·凯利曾对马化腾说:
“即将消灭你的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这就是商业最让人焦虑、也是最迷人和性感的地方。
预祝腾讯20岁生日快乐!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
节选自《腾讯传》
在腾讯这个案例上,我们看到了马化腾团队所形成的极具个性的核心能力,我将之概括为“马化腾的七种武器”,它们包括:
第一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
由于起始于一个体积极小的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信)工具,腾讯从第一天起就天然地具备了“产品”的概念,并且认为“少就是最合适的”“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马化腾本人是“细节美学”和“白痴主义”的偏执实践者,这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界都是早慧的。在PC时代,它的优势并不明显,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公司哲学。腾讯也是工程师文化与产品经理文化融合的标本。
第二种武器:用户驱动战略。
早在2004年,马化腾就提出,互联网公司具有三种驱动力,即技术驱动、应用驱动、用户和服务驱动,腾讯将着力于第三种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腾讯团队探索并发掘对中国用户的虚拟消费心理的掌握,他们把“虚拟道具”重新定义为用户的“情感寄托”。
在技术上,腾讯形成了大数据下的用户反馈体制,在应用性工具创新方面,提供了诸多中国式的理解。
第三种武器:内部赛马机制。
互联网世界的几乎所有创新,都具备颠覆式特征,它们往往突发于边缘,从微不足道的市场上浮现出来。身在主流并取得成功的大型公司对之往往难以察觉。在腾讯的18年发展史上,决定其命运的几次重大产品创新,如QQ秀、QQ空间及微信,都不是最高层调研决策的结果,而来自中基层的自主突破,这一景象得益于马化腾在内部形成的赛马机制。
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
与以标准化、精确化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相比,互联网经济最本质的差异是对一切完美主义的叛逆。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八字秘诀。它要求公司在研发、反馈及迭代上,形成完全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构建。在这一方面,腾讯的表现可谓典范。
第五种武器:生态养成模式。
作为全球员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提供了管理超大型企业的中国经验。马化腾是进化论和失控理论的拥趸。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试图让腾讯成为一家边界模糊的生态组织。他在QQ时代就提出让互联网“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在2013年前后,他进而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理念。在对内、向外的双重延展中,腾讯形成了柔性化的组织及竞争模式。
第六种武器:资本整合能力。
腾讯是最早获得风险投资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但是,一直到2011年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马化腾和刘炽平将腾讯的开放能力定义为流量和资本,将前者的优势和战略设想,转化并放大为后者的动力。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大、最激进的战略型投资者之一。
第七种武器:专注创业初心。
创业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马化腾,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知识型创业者。
在他的创业初心中,改善财富状况的需求让位于个人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在18年中,马化腾几乎摒弃了所有的公共表演,而一直沉浸于产品本身,这构成了他最鲜明的职业特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