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洛
从街头五彩斑斓的“百车”争鸣,到如今只剩下了黄、橙、蓝“三色玩家”,共享单车领域的下半场却是上演着卖身、独立、合并、品牌升级等戏码。
今年9月,哈罗单车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从共享单车服务商转向专业移动出行平台。
共享单车领域进入下半场,从野蛮增长到精细化运营,新一轮的洗牌潮到来。到了最后,究竟还有多少玩家可以留下来?
布局出行
9月17日,在其两周年之际,哈罗单车宣布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并启用全新的品牌标示系统。哈啰出行CEO杨磊在品牌升级活动中表示:“今年9月正值公司成立两周年,哈啰从单一的共享单车企业成长为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和汽车等综合业务的移动出行平台,呈现多元化业务特征。哈啰整体品牌升级正逢其时,公司也从"哈罗单车"更名为"哈啰出行"。”
随着品牌的升级,哈啰出行的业务已经覆盖了单车、助力车、汽车,同时还将联合更多合作伙伴提供更广泛的出行和生活等服务。如今,哈啰不再是集中在共享单车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其业务版图已经覆盖更广泛的出行领域,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发展。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出行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是基础性的、民生性的、高频刚需。从单车开始我们就在发现和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提供更多元的出行和服务。出行即服务,一站式的出行平台的概念。我们实际上也希望用户能有更多的出行选择。”
打车业务的上线,是哈啰出行构筑开放、多元、融合智慧出行平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10月12日,哈啰出行在上海、南京、成都三个城市试点接入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紧接着在10月19日双方合作正式上线并延伸至全国81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哈啰出行的打车业务与滴滴、美团、神州专车等模式不同,其运力并非属于自身平台,也不属于撮合运力,而是在APP上线打车入口,接入第三方出行平台。
此前在品牌升级的发布会上,哈啰出行就宣布将联合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构筑智慧出行平台。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曾对外表示:“接入嘀嗒、首汽是希望拓展业务边界,至于是不是保持入口,或者自己会不会涉足其中,我们目前没有边界,但也不会什么都做,会谨慎决策。”
在品牌升级的发布会上,哈啰出行还与上海申通地铁(600834,股吧)集团达成合作,启动“地铁+单车一体化智慧接驳“的创新合作,推动地铁站周边单车版的P+R 模式(Park+Ride,即停车换乘)落地执行,未来将在公共交通方面,包括公共交通站际之间提供更多的一体化智慧接驳服务,并在共同交通站点获取更大的单车停放区域,甚至在未来哈啰单车的用户或将可以只刷公交卡骑单车。
后发先至
从共享单车起家,并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哈啰出行创建至今也仅仅两年的时间。
2016年3月,哈啰单车上线。彼时,共享单车赛道的战争打得火热,街面上摆放着色彩斑斓的各种共享单车品牌。然而,2017年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时间转折点。悟空单车在去年6月13日宣布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成为第一家“倒下”的品牌,并拉响了共享单车行业洗牌的警报。
3Vbike、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小鸣单车等品牌相继离场,留下了一堆废铜烂铁,以及街面现存品牌的违章车、僵尸车等,共同组成了堆积如山的“单车坟场”。在大浪淘沙中,ofo、摩拜瓜分了国内一线城市的主要市场,这里的色彩变为黄橙双色交替。
这一年,是共享单车行业的转折点,也是哈啰单车关键发展点。BAT一直被称为互联网行业的“搅局者”,但也是创业者强力的支持者,ofo、摩拜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2017年9月,哈啰出行迎来了阿里系资金的进入,获得来自蚂蚁金服的新一轮融资,让共享单车行业的“二元格局”开始被撼动。
同年10月,哈啰单车和永安行低碳科技合并,由哈啰单车全权负责业务和运营,并通过永安行单车“间接”进入了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哈啰出行此后的几轮融资中,都有着阿里系资金的身影。如此受宠,哈啰出行也被业内调侃为阿里的“亲儿子”。
李开逐对时代财经表示:“蚂蚁的投资,对我们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去年,头部玩家都把资源集中拿走了,如果没有像蚂蚁这样的重要投资者,肯定走不下来的,因为创业的风险,就是得靠风险资本来走,前期支持你往前走,才能快速地后来居上。”
相比于ofo、摩拜抢占一线城市达到“中心开花”布局的模式不同,哈啰的发展却是起于“原野”,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抢占二三线城市市场。
Trustdata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二线及以下城市占共享单车总用户量的72%,一线城市占28%。根据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一份报告,随着一线市场达到饱和,许多共享单车公司从2017年开始将发展重点放在二线城市。
截至目前,哈啰单车已入驻 300 多个城市和260多个景区,注册用户超2亿,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据此前美团招股书公布,摩拜的平均日订单为833万单,从订单数据上看,哈啰单车已经远远超过了摩拜。
市场酝变
2018年,资本寒冬来临,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越发谨慎,进入到共享单车领域的热钱不复往年。作为行业“三极”的摩拜、ofo、哈啰,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行业纷纷爆出押金去向存疑问题时,今年3月,哈啰单车宣布全国实现免押金骑行,将ofo和摩拜打得措手不及。
面对哈啰不按常理出牌,ofo、摩拜的焦虑再一次加剧。从今年年初开始,ofo就陷入了资金链危机的“泥潭”中。今年2月,ofo通过两轮资产抵押获得了阿里的17.7亿人民币借款,以解燃眉之急。
由于融资迟迟未至导致资金链的承压,ofo彼时已经开始考虑取消25座城市的免押金政策。此后,ofo开始试图自主造血,推出车身、APP端广告、95元“福利包”、小游戏等等。下半年,ofo深陷卖身的“罗生门”,与阿里、滴滴的爱恨交织不清。
而摩拜也不好过,摩拜已经开始进入到卖身美团的倒计时。今年4月份,摩拜以155.63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卖身美团。在经过两个月的内部调整后,摩拜才跟上哈啰免押金的步伐,在19城市试行免押骑行,直到7月份才扩张到全国。
随着融资周期的缩短,早期资本萌生退意,其他资本进入共享单车领域趋于谨慎,“一砸千金”的盛况不再。ofo开始海外大撤退,固守国内大本营;摩拜随着美团上市也放缓了扩张步伐。而哈啰在全国免押后最终实现弯道超车一跃成为行业的头部玩家,时隔半年后又宣布品牌升级,打造智慧出行平台。
下半场的号角已经吹响。李开逐认为:“市场规模已经证明过不用再去论证。问题是要以什么样的情况去支撑这个规模,比如说不断地烧钱,那不可持续,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说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核心是能不能把这个行业做到一个较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而向来以智能技术驱动精益运营的哈啰单车在下半场的优势似乎更加得以凸显。在品牌升级会上,李开逐介绍,从运营之初,哈啰单车就理解这是一个重线下运营的模式,坚持“科技推动出行进化”的使命,构建了包含哈勃大数据平台、BOS运维端在内的集运维管理、大数据、算法、超级账户等综合维度的智慧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
据介绍,哈啰出行最新研发的第五代智能锁,应用蓝牙自适应技术可有效降低车辆的闲置率。而哈啰出行最新技术突破的、行业首个达到实用级别的自适应蓝牙电子围栏将令车辆停放误差小于10cm,全面优化共享单车在城市中的管理效率。
考核洗牌
早期,共享单车领域由于粗放式的发展,除了平台的资金承压难以为继外,还给予居民出行造成了困扰,与绿色共享出行的初衷背道而驰。重投放轻运营,以及部分用户素质不高,导致单车管理问题,给城市交通产生巨大负荷。
据了解,广州在2017年最高峰时就达到了100万辆。因此,早在2017年8月,广州交委就颁发了“禁投令”,禁止单车新投放。而其他一线城市也有着相应的限制措施出台。至此,一线城市共享单车市场基本被ofo、摩拜瓜分,如哈啰、青桔等品牌都被拒之门外。自此,共享单车进入了两元竞争的格局。
随着监管成效逐渐呈现,广州共享单车至今的运营量减少到现在约60多万辆,比市交委统计的最高峰时候的约100万少了约40万。单车的减量,除了企业的倒闭退出外,还有摩拜、ofo的报废车也在增多。
如今,“好车难求”的情况反成为了广州市民出行的新烦恼。家住广州珠村的黄小姐从家到地铁口有着20分钟的路程,曾经的共享单车成为她出行的必备,但她开始不断抱怨单车越来越难找,称:“以前下载了好多共享单车的APP,但现在只剩下ofo、摩拜。现在存在的品牌少了,但车也少了,路边的停放坏车也多。”
“禁投令”、坏车报废以及企业运维跟不上等问题,必然导致供需关系的矛盾。李开逐对时代财经表示:“共享单车行业本身已然成形,长远来说,我觉得政府也在考虑,是谁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或者说能保持这样的流动性和活力性,解决行业现在的困难,否则谁进来了,还是维持这个现状,那肯定也不是用户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一线城市共享单车的监管政策继续加强,但在内容上已经从限制投放的“减法”,转为了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竞争机制。近日,广州市交委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考核结果,摩拜得分为70.29分,ofo得分为68.87分。两个企业在在禁停区管理、调度转运秩序、用户违章骑行监管机制等方面,得分仍较低。广州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停放秩序管理、车辆调度清运、故障残旧车辆回收等三个影响交通和城市市容且市民投诉反映集中的方面,改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明年广州或将引进新的企业,具体多少目前尚不得知。但可以明确的是,广州市交委将定期对企业运营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依据考评结果,实施车辆配额的动态管理,企业所获得的投放配额将与服务质量相关联。
这意味着,未来企业投放量将会与服务质量成正比关系,以往ofo、摩拜的时间优势将会被削弱,即将进入的共享单车品牌或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广州市的邻居——深圳市在监管方面更加严格,在去年底公示了《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方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共享单车企业在经营服务评分考核中,连续3次不及格,将会被收回所有指标,退出深圳市场。
在今年一季度,目前深圳仅存摩拜、ofo、优拜、赳赳单车、一步单车等5个共享单车品牌中,仅有摩拜(67.72)、ofo(60.22)擦边过线,其余的优拜、赳赳单车、一步单车的评分均在60分以下,显然不及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9月份,深交委公布的第二季度考核评分结果中,仅有摩拜一家合格,ofo成绩倒退,掉落至“不及格”梯队,而优拜、赳赳单车、一步单车因累计两次考核不及格,敲响了退市警钟。这意味着,如果在第三季度中考核仍然不及格,优拜、赳赳单车、一步单车将会被责令推出深圳共享单车市场。
李开逐认为,考核是一个公平的办法。路权是公共的,它应该就像流水一样,流水不腐,这种比较流动性的才会更有生命力。
此外,由于此前行业的野蛮式增长,共享单车企业存在共享单车被违规投放的行为。深圳交委”微信公众号近日正式上线共享单车查询举报功能。
市民可以通过该功能查询ofo、摩拜、一步、优拜、赳赳5家企业的共享单车是否属于合法车辆,并拍照进行实名举报,而举报结果将纳入深圳共享单车企业服务质量考核。
随着城市对共享单车管理政策的逐渐出台,共享单车行业加速洗牌。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渡过了规模化抢占市场的野蛮增长时期,进入以服务为主的精细化运营阶段。作为人们出行的新模式,共享单车的未来依旧处于探索中。
李开逐表示:“共享单车不是能挣大钱的行业,所以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些,从长远来说的帮助。共享单车是一个公益的、民生的服务,企业承担一些,政府也可以帮助一些。可以在政策上提供一些支持,希望给企业更多的支持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