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腾讯不断加固未成年保护「天网」,防沉迷需建立社会共识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5:20:0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本周四周五,腾讯连发两篇官方公告,宣布《王者荣耀》开启对存量用户强制进行公安实名,从北京地区开始扩散覆盖全部玩家用户,不通过验证将不能登录。从9月中旬《王者荣耀》接入公安校验系统并启动新用户的实名校

本周四周五,腾讯连发两篇官方公告,宣布《王者荣耀》开启对存量用户强制进行公安实名,从北京地区开始扩散覆盖全部玩家用户,不通过验证将不能登录。

从9月中旬《王者荣耀》接入公安校验系统并启动新用户的实名校验,到10月中旬开始把存量用户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再到如今的全面启动用户强制公安实名校验。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腾讯完成了对这一健康系统的三次升级。

在这样一套系统下——甚至被媒体称之为全球最严未成年保护举措——所有未成年人的实名信息则仅被允许用于微信、QQ平台各一个游戏账号的校验;12周岁及以下年龄段用户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且当天21点至次日8点无法进入游戏;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后将被强制下线,当天不能再玩。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游戏得到不断普及,争议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如何正确的理解游戏与沉迷游戏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其实,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伴而生,形式创新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娱乐方式,它本质上与二十年前的电视节目、三十年前的武侠小说和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中国麻将并无区别。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话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

而在数字时代,这种基于技术发展所催化的娱乐方式转变是不可逆的,是每个人甚至每个人的后代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因此,理性看待游戏的前提,是需要理性的认识到技术发展与时代发展,人们对于沉迷游戏的担忧,本质上是对技术变迁与时代变迁的焦虑。

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内分泌专家Robert Lustig博士则指出,「任何可以引起快乐的东西,发展到极端都是成瘾。」

当然,理性看待游戏,并不代表不正视沉迷游戏这一社会问题。作为技术发展带来的娱乐方式变化,确实引发了诸如孩子沉迷游戏这样的社会问题,但这一社会问题的责任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游戏。

简单地说,一方面在于家长在儿童教育、引导环节的缺位——相当一部分家长往往认为毁掉孩子的是技术革新、电子游戏甚至是不够安全的社会环境,而绝少会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是严厉,亦或是没有尽到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例如在不久前新华社发表的《警惕手机游戏毁掉农村孩子》一文中曾写道:很多农村孩子的暑假被手机游戏填满,尤其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些孩子对记者提出了疑问:「不玩游戏能干啥?」

这其实也点出了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另一个原因,在强调家庭教育和关爱的同时,也有必要为这些青少年提供更多文化生活选择,让他们「不玩游戏也有事情可做」。

这就决定了在如何解决沉迷游戏这一问题上仍需多措并举。而在企业侧,腾讯努力与切实解决问题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早在2017年就推出的《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已经是国内目前行业中最为严格的防沉迷措施。

事实上,从2017年2月上线的成长守护平台,到2017年6月发布的健康系统,再到2018年6月刚推出的未成年主动服务工程等,腾讯俨然已经构建出了一个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未成年保护体系。

其成果亦斐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约878万个账号绑定成长守护平台,受成长守护平台保护的未成年人,相比未受保护前一个月平均游戏时长下降25%,充值额度最高下降37%。而在健康系统的干预下,价值今年6月,《王者荣耀》未成年用户单日在线时长与去年高点相比下降约55%。

此外,据统计,未成年人主动服务工程上线后发出的每4次提醒中,就有1次成功帮助家长发现了未成年人消费,而在有效获得提醒的用户中,有76%未成年人帐号消费金额得到控制,62%未成年人帐号游戏时长有所下降。

而正如上文所说,即使在游戏成瘾假设成立的基础之上,厘清责任所在也是一件必行之事,无论是腾讯还是其他游戏公司,原本都无权预设立场限制用户的行为,其所做的应该是建立规则连接,而非形式裁决,将节制的尺度和力度都交给法律上的监护人完成。

但从如今来看,腾讯所承担的责任要远远超过了其本应背负的,或者说,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这已经是在最大限度之内,释放了力所能及的善意。

令人遗憾的是,近几日,杨永信和他的「青少年行为矫正中心」再度成为了社交网络上口诛笔伐的焦点,而这种将网络依赖习惯断然形容为临床意义的病患,然后以药物、休克、电击等重疾病疗法来进行「扭转性治疗」的解决路径,实质上是在以科学之名行愚昧之事。

事实上,在那些经济更加发达也更早面临这一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少过往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思索。

例如在日本,未成年人注册网络游戏及发生消费行为,都会直接由运营商向其监护人发送授权协议,在获得同意之后,才能继续提供服务。

再比如,谷歌在今年5月的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推出一项「数字健康」计划,其中包括一系列新功能,主要将记录人们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并发出健康提示,也不排除将允许家长阻止某些用户在一天的特定时间内使用Google Home或配备了数字助手的设备。

不难看出,用户及其监护人本身的意愿——而非企业强加的限制条款——才是引导每一个人正确健康的使用科技产品的关键。

事实也正是如此,除了企业责任,包括家庭、行业、主管部门在内的其他社会力量能否达成共识,构建一个不留死角的未成年健康上网安全壁垒,这不仅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路径,也理应成为全社会共识以及应有的理性态度。

而孩子爱玩游戏,就送去电击治疗的教育方式,无异于以爱的名义将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惨闹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阑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