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微吧 · #ofo要凉凉?#-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5:07:3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1期) 进入2018年,ofo资金链承压,即将被收购的消息不时传来。据《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共享单车何处去?》一文报道,在资本方看来,ofo的商业模式已无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1期)

进入2018年,ofo资金链承压,即将被收购的消息不时传来。据《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共享单车何处去?》一文报道,在资本方看来,ofo的商业模式已无自行造血盈利的可能,收购是最好的出路。还有唱衰者认为,共享单车的模式太“重”了,自行车的采购以及未来的维护和保养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也是一种拖累。

不少网友也提到,无论投资方是否有钱可“烧”,大量坏车堆积造成了城市垃圾和钢铁大量浪费。另外,共享单车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风口一过,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0期(10月15日)《共享单车何处去?》《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0期(10月15日)《共享单车何处去?》

焦点一

ofo还撑得住吗?

@明媚的女神经:可惜了,真的挺喜欢ofo的颜色,往街上一放显得城市特别有活力。

@一葉舟上的蜉蝣:如果ofo撑不过这个冬天,我也不想去退回我的押金了,就当支持绿色出行吧。毕竟共享单车确实在这两年方便了我好多,节约了我好多时间。不想回到没有共享单车的日子。

@李涛:即使ofo最终为巨头收编,算不上一件坏事。于ofo而言,归入“金主”门下,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得以保障;于戴威及其创业团队而言,舍弃眼前的“烫手山芋”,提钱退出,开始新的项目,未尝不是明智之举;于广大用户而言,该骑小黄车的照旧骑,没准还能骑上性能愈来愈好的。

@ZOL: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一线城市中摩拜单车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二线市场上哈罗单车的推进稳步进行,这两者背后,一个是美团,一个是阿里。同时面对摩拜和哈罗的全面进攻,ofo想要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烧钱硬拼,但显然小黄车已经没钱再烧了。

焦点二

一手好牌,硬被打烂了

@005:烧钱模式下制造了一堆堆城市钢铁垃圾,租车业务一副好牌硬被打烂了。

@iAnywhere:从起步阶段的烧钱培养用户习惯,到后面的无法将其变现并且承担巨额维护费用,可以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小黄车越来越少,能骑的也寥寥无几。

@塞纳河的风902:消费者永远喜欢新的车子,但维修和回收费用过高,不断投放新车的成本也过高。

@dewolong:把一把针放到大海里,再捞针的成本,比针贵多了,共享单车也是如此。那散落遍地的共享单车很难收回了,收回的成本可能比单车贵。所以共享可以,随便放不可行。

焦点三

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的泡沫终究是要破的

@看客001:共享单车们很可能都会因为“资金断裂”而亡,但在它们死之前,一定会挣扎一番,而挣扎的第一步,就是开始挪用用户的押金,去补运营资金的漏洞。

@野猪猪:金融的急功近利,只会把钱投放在这样的新事物上面。中国的市场很大,新事物确实能赚钱。

@薛金博:资本本身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不赚钱谁会玩啊。伪造概念或偷换概念也是资本逐利重要手段,每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不管大小长短,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的泡沫终究是要破的,一切顺势就好。

@李儒超:共享单车的未来几乎只有被纳入巨头旗下、与巨头协同这一条路。但如何协同,如何避免大幅亏损,对于巨头,同样需要不断艰难探索。显然,这已经不再是一块受欢迎的香饽饽。编辑:牛绮思2018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