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日晚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TME”。
从招股书来看,腾讯音乐喜忧参半。月活超8亿,但付费用户转化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版权曲库覆盖达2000万,但版权成本水涨船高,而其借股权绑定版权商的手段也非长久之计。此外,在线音乐平台也都开始探索弱化版权依赖的途径。网易云音乐借助社区生态不断抢占年轻市场,阿里则收购大麦网打通线上线下。尽管当前腾讯音乐一家独大,但其未来的发展并非没有隐忧。
相比之下,腾讯音乐经常与之对标的Spotify Q1 财报数据显示,平台月活用户1.7亿,其中高级付费用户多达7500万,转化率为44%,高于全球在线音乐市场20%-30%的普遍订阅转化率。由此可见,腾讯音乐的订阅用户转化率为全球平均值的1/5左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在线音乐市场对版权的强烈需求必然导致版权价格持续走高,随着独代音乐版权约满,各大平台便会展开新一轮的版权争夺,而版权内容的轮换将直接影响到平台用户增减及用户体验。腾讯音乐的招股书中也提到存在此种潜在风险,而此类事件也确实在上演。
去年5月,环球在国内寻找新一轮版权合作伙伴,腾讯音乐、阿里音乐、太合音乐、网易云音乐均参与争夺。最初,环球的授权费不过三四千万美元。然而,出价最少的卖家也给到了2.4亿美元的价格。而腾讯音乐更是给出3.5亿美元现金,再加1亿美元股权的报价。激烈的版权之争直接导致环球的版权价格上涨了近10倍。
从招股书来看,腾讯音乐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在线音乐和社交娱乐两大板块。从上图数据可以看到,腾讯音乐在2016年,两大板块业绩贡献几乎平分秋色,占比分别在49.2%和50.8%。然而,在2017年及2018上半年,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营收已被压缩至30%以下,而社交娱乐的营收贡献则分别达到71.3%和70.4%。
由此可见,与Spotify依赖广告收入和会员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同,腾讯音乐通过对音乐版权的二次开发,已经从单一的在线音乐平台衍生出多线并举的“泛音乐娱乐”生态,旗下拥有流媒体音乐、在线K歌、音乐直播、原创音乐等多条业务线。因此,腾讯音乐的营收来源更加多元化,包括付费订阅、数字专辑、虚拟礼物和增值会员等。
然而,在其收入倾向社交娱乐的同时,也伴随着用户流失的潜在风险。此前,腾讯音乐副总裁吴伟林曾公开表示,公司营收主要来自于平台的非订阅用户。这部分人群的付费行为主要是为主播打赏、在K歌平台发送虚拟礼物、或为偶像打榜购买专辑,他们对网红、主播、爱豆的粘性强,但对平台的粘性较差,相对流失的风险也更大。
此外,在腾讯音乐招股书披露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1日,华纳中国(WMG China LLC)、索尼音乐娱乐成为腾讯音乐的战略投资方,两家共计持有腾讯音乐约6800万股普通股,合计约2亿美元。根据协议,华纳中国所持全部股权、索尼音乐所持部分股权有三年的锁定期,索尼所持有的剩余部分股权则至少有半年锁定期。
通过股权绑定和较长的锁定期限制,腾讯音乐与华纳、索尼的版权合作相对有一定的保障,但并不持久。锁定期满之后,股东套现离场仍是大概率事件。此前,Spotify就曾将股权出售给环球、华纳和索尼三大唱片公司,但仅在上市1个月后,索尼便抛售了手中50%的Spotify股份,4个月后,华纳也抛售了手中全部的Spotify股份。
阿里音乐:旗下虾米音乐原本由一批音乐爱好者合力搭建,目前月活用户在2200万以上,排在网易云音乐之后。阿里音乐前期由于高晓松的关系,拿到了华研、寰亚、滚石等老牌公司的版权,经典音乐的储备相对丰富。此外,阿里音乐还收购了国内最大的线下演唱会票务平台大麦网,试图开辟“线上音乐+线下演唱会票务”的O2O模式。
百度音乐:与太合音乐合并之后,百度音乐的发展也没有太大起色,尽管曾尝试更名为
" 千千音乐 ",有意重回 " 千千静听 " 的巅峰时代,但由于版权储备不足,用户体验欠佳,在争夺市场份额上没有太大优势。
以此来看,腾讯音乐通过版权“圈地运动”站稳脚跟,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社交优势迅速成长;网易云音乐独辟蹊径,构建乐评、歌单、原创等社区优势异军突起,迅速分割国内年轻市场,而年轻市场的抢夺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此外,阿里音乐则在尝试借助生态优势,打通在线音乐“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而百度音乐的发展相对盲目。
由此可见,腾讯音乐在版权布局方面仍占据绝对优势,但网易云音乐和阿里音乐两者在流量带动和资金储备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若要赶上腾讯音乐,还需要在版权上继续发力,毕竟音乐是个存量市场。
未来,国内在线音乐平台之间将呈现出版权争夺、长期拉动付费转化率及培育原创的竞争格局。而在版权、付费、原创竞争中处在下风的平台,或将面临率先出局的境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镜像娱乐。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