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终担心某个疏漏随时会给我们致命一击,始终担心用户会抛弃我们。”——马化腾
9月30日清晨,腾讯官方微信发文宣布内部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保留了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300043,股吧)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与此同时,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这是继2005年升级为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制,2012年升级为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制后,腾讯第三次进行如此大的战略升级与组织架构调整。
据了解,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这也预示着被指没有“To B”基因的腾讯开始正式发力B端市场。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表示,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词,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升级,把消费者和产业对接起来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产业价值。
“可以明确的是,本次组织架构调整不会涉及裁员。我们会对各个业务模块整体平移,先组合再优化。”腾讯方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微信号:nbdnews)记者称。同时,记者获悉,PCG人员规模将超过11000人,成为腾讯人员规模最大的事业群;CSIG将有约5000人,并会继续补充相应人才。
在今年腾讯股价一度大幅下跌,市值缩水超万亿的情况下,腾讯此次战略升级格外引人关注。
马化腾:12年来每天如履薄冰
互联网江湖大浪淘沙,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代表的BAT,近年来纷纷主动谋新谋变,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换句话说,就是To C(消费者)业务到To B(商家/企业)业务的转变。纵观BAT的发展路径,业务侧的演变逻辑均落于此。
“互联网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12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终担心某个疏漏随时会给我们致命一击,始终担心用户会抛弃我们。”2018年8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
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BAT中的社交王者腾讯,真的要转舵了。
实际上,马化腾在内部已经多次强调To B的能力,成立新的事业群的消息也流传许久。
自1998年成立以来,腾讯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游戏”和“社交”上,社交是腾讯最强势的业务腹地,这让腾讯在做To C业务时一路康庄大道。但正是因此,腾讯也被质疑没有To B的基因。
“很多人说我们只有To C的基因,没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你看进化中的成功物种,不是一开始就有那种基因,都是演化出来的。”2017年12月,刘炽平在腾讯员工大会上表态。
于是,为了演化,腾讯狠狠动了一次自己的组织架构。
腾讯原本的7大事业群及职能(图片来源:腾讯官网)
实际上,中国互联网生态顶端的大佬们,都已经在对自己“动刀子”。阿里方面,马云卸任董事局主席,成立“平头哥半导体”进军“新制造”;京东方面,刘强东将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金融公司转型科技公司;小米方面,雷军也调整了小米的组织结构,成立了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
大佬们对互联网的变化嗅觉十分敏锐。对于腾讯来说,二季报中已经释放了这个信号,游戏业务增速放缓,股市上腾讯表现也不容乐观。除了业务需求,资本市场上,腾讯也需要新的动作来提振信心。
这次IEG里的腾讯影业、动漫相关业务归入PCG,被认为是腾讯有意降低IEG在腾讯营收的比重,达到削弱腾讯“游戏公司”标签的目的。此番调整后,IEG的业务将只有游戏和电竞业务,从目前腾讯在电竞上的深度布局来看,腾讯将更加侧重电竞业务。
一位电竞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腾讯一直希望外界能够区分游戏和电竞的不同属性,避免公司因为游戏的诸多负面舆论波及,也能提升电竞的正面影响力,保证营收现金流尽量不受影响。
10月“怀胎”生出To B业务
To B业务是腾讯战略升级最核心地带。
腾讯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成立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
腾讯提高To B业务的比重,早已不是秘密。去年底,马化腾在2017年腾讯员工大会上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腾讯要加强To B的能力:“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的梳理。”
今年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又公开回应称:“当前组织架构在适配云时代遇到大坎,组织变革是滞后了。”
但是从去年员工大会马化腾释放出这个讯号,到如今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已过去10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前,华为宣布云计算成为继运营商BG、企业BG和终端BG之后的第四大业务单元;京东云也招徕了申元庆,大力发展云业务。在腾讯调整的这10个月里,紫光集团也公布紫光云战略,开始进军公有云市场,国内公有云市场显得十分热闹。
在外界看来腾讯的动作稍显缓慢,这种缓慢更多的是内部高层对于战略的犹豫不决而导致的组织架构调整的迟缓。而这种迟缓,很难说不是由于腾讯缺乏To B的基因导致的。
实际上,在云业务方面,腾讯不仅欠缺To B的基因,在发展关键时期更是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更令人遗憾的是,一手搭建了腾讯云的陈磊于2014年年底离职去了迅雷担任CTO,然后做了星域云。离职前,陈磊任腾讯云计算公司总裁,负责腾讯云计算公司的全面管理工作,而陈磊离职时,腾讯云还未被腾讯提到战略核心业务的位置。
腾讯云在没有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之前一直是腾讯七大事业群之一社交网络事业群(SNG)下的一块业务,直到发布2015年财报时,腾讯云才首次被认为是腾讯的战略核心业务,而其国内竞争对手阿里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公司。
2016年7月5日,马化腾在深圳前海举行了一场浩大的腾讯云产品推荐会。在那场发布会上,他花了30分钟首次详细向外界披露了腾讯云未来的发展规划,也让腾讯云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
腾讯云还有机会吗?
从国内IaaS市场来看,虽然腾讯云排名第二,但是其市场份额与排名第一的阿里云相比,差距较大。根据IDC发布的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厂商份额情况,阿里云市场份额达到45.5%,腾讯云市场份额仅为10.3%。
但这是一个很差的成绩吗?其实不是。中国电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7.6%;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市场份额为6.5%;亚马逊AWS首次进入中国IaaS市场前五位,市场份额为5.4%。只是,当下人们时常拿来与腾讯做对比的是阿里巴巴,再加上当下游戏业务受政策限制,而腾讯在B端业务上进展并没有支撑起腾讯的业绩和股价,这才引起人们的讨论。
当前云计算行业普遍的共识是,未来云计算一定成为全社会的基础设施或者公共服务。不过对于中小厂商来说,没有资金很难坚持到最后。
根据Gartner发布的2018年版全球IaaS魔力象限,仅有6家供应商入选,其中包括亚马逊AWS、微软、阿里云、谷歌、Oracle和IBM。另外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入选的6家云厂商已经连续多个季度资本支出超过10亿美元,并且都有良好的其他业务不断产生现金流来保证巨大的资本开支。
对于腾讯云来说,背靠腾讯这棵大树依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腾讯大举进攻To B市场,但是云业务亏损成为国内云计算厂商的常态,短期内并不能给腾讯带来利润,反而会因为大规模的投入带来大量亏损,这个极为考验腾讯管理层的决心以及To B业务的推进节奏,是否能用业务增速说服投资者?
云端之上,内容也被强力整合
腾讯这次改变,重中之重是云,但还有一个看点——社交平台的改变。
新成立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即Platform Content Group),将对原社交网络事业群(SNG)、原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中,与社交平台、流量平台、数字内容、核心技术等高度关联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块,进行有机地拆分和重组。
毫无疑问,这是腾讯希望将社交平台、内容产业和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深耕社交的腾讯,微信、QQ、QQ空间、应用宝、浏览器等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及流量分发平台,能为创新产品提供最有效的用户触达。这些为腾讯立下汗马功劳的事业群将承接其腾讯的下一个期待:用几十亿的触达织一张内容的网,为5G时代的内容产业提前布下棋子。(注:触达,reach,意为“传达/影响到用户群体”)
技术上,据了解,腾讯在音视频等多媒体底层技术以及人脸识别、机器写作等人工智能领域也在频频发力,将为内容产品形态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微信公众号“深响”报道称,QQ以及大家所熟悉的腾讯视频、新闻、兴趣阅读业务和QQ浏览器、应用宝等C端业务,将统一整合。与视频相关的腾讯影业等业务也将一起并入PCG。以下团队都将调整到PCG:
原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浏览器、应用宝等业务与渠道、技术团队;原OMG网络媒体事业群视频、新闻、兴趣阅读、体育等业务团队;原SNG社交网络事业群即通产品、社交平台等部门团队;原IEG互动娱乐事业群腾讯影业业务、动漫业务部团队。
上述说法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不过,记者从一位接近腾讯的知情人士处也了解到了差不多的调整细节。
当然,新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即便加盟了一波精兵猛将,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腾讯新闻、腾讯视频、腾讯体育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做到了头部的位置,而一些较新的业务面临的挑战也比较大,比如微视直接对标行业黑马抖音,背后是腾讯和今日头条的PK,而腾讯影业成立3年仍需上下求索。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这一事业群的带头人是腾讯集团COO任宇昕。
新经济观察家王冠雄告诉记者,目前腾讯面临三大挑战:现金流业务遭遇重大不确定影响,用户增长红利进入天花板,B端市场并没有拿出阿里那样的布局和产业。“我认为这次调整已经有些晚了,如果早一点更好,不过谁也不是预言家,调整能否带来未来5-10年腾讯的高增长,完全取决于战略的合理性和执行力。”
“即便如此,腾讯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不必大惊小怪,转型可能有阵痛,也是正常的,要记得大象也未必不能起舞。”王冠雄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