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风云变幻。
昨天,即将迎来20岁生日的腾讯(0700.HK)宣布,将进行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
核心要点有3个:
原先7大事业群将变为6个;
2C起家的腾讯2B转型,内部趋势判断: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云业务将成为核心引擎;
这将是面向未来20年做出的转型,向云而生,向AI、5G而生,向技术转型而生。
把以上核心三点连接起来,腾讯调整组织架构的目的就一目了然,要解决的就是过去它数据不统一,业主散落及缺少2B基因的问题。
一、产品公司:腾讯的组织架构基因
腾讯在过去10年,一直被市场接受为一家产品公司,其股价对新产品推出的反应,遵循着:新产品推出 蛰伏期 估值红利释放迅速上涨 盈利驱动缓慢上涨 杀估值下跌 的逻辑循环。
图片来源:wind
在2009年、2013年、以及2017年腾讯这三次快速上涨之前,都有重大产品推出,并且经历了1年的磨合期,市场对这些产品的价值开始认可,股价上涨表现为估值拉动。
第一轮上涨
2008年,腾讯推出“
穿越火线”(CF),成为了与当时最火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反恐精英”(CS)相匹敌的游戏。尽管很多人说CF是copy CS,但whatever,就像QQ是抄MSN一样,在中国,经历了市场的检验,CF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于是,市场认可了这款产品,腾讯开始释放估值红利。伴随着美国的QE推出,金融危机风险出清,2009年3月美股见底反转,腾讯迎来了第一波估值拉动的上涨。从2009年3月到12月,这9个月间,股价翻3.7倍,市盈率从29x升高到到59x。
而此后,腾讯的上涨模式由估值拉动切换为盈利驱动。从2009年12月到2013年3月,这39个月中,股价在波动中上涨47%,而市盈率从59x回落到29x。
第二轮上涨
2013年3月,腾讯迎来第二波估值红利的集中释放。而此前推出的产品是今天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每个细节的 ——
微信!
微信上线于2011年1月21日,由张小龙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推出。但和其它即时社交工具一样,一推出并没受到市场看好;它的“摇一摇”等功能,还给用户增添了一些嬉皮与落寞的气质。
人们花了两年时间接受了微信,而市场也是花了2年时间,终于认可了以微信为新引擎的腾讯的价值。
2013年,伴随着中国金融环境开始宽松,腾讯股价大幅度上涨,自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股价翻2.53倍,市盈率从29x上升到61x。
随后自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这34个月之间,腾讯震荡上行,涨幅仅为53%,而市盈率从61x下滑到41x。这是腾讯第二段盈利推动的上涨期。
第三轮上涨
这轮上涨就是2017年,触发事件是我们熟悉的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游戏。这一轮上涨从2016年12月到2018年1月,股价翻2.45倍,市盈率从41x再度回到61x。
而“王者荣耀”上线的时间,是在2015年11月,从这款游戏上市到被市场接受,花了1年多的时间。
总结如下:腾讯的10年五波段
图片来源:网络
张志东Tony称: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边界简明的优点,以部门/产品组为单位,一个产品部门就能自主立项,快速试验,当遇到大的技术难题时,再从公司层面抽调有经验的同事增援。
在一定的产品领域和试错时间内,允许不同的产品团队有不同取向的探索。
这种组织架构模式鼓励公司内部竞争,不同部门之间“赛马”。
例如,在开发“吃鸡”游戏的时候,内部有两个“吃鸡”的团队(工作室)。让这两个工作室做两款不一样的手游,两边便开始了竞争。一边加班到12点,另一边就加班到凌晨2点,做游戏变成了打仗。
To C市场的竞争更象是丛林游击战,大家可以尽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枪手”产品经理。一款款爆款产品的推出,一次次在面临衰落与黯淡的关键时刻,一款新产品推出,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垄断的霸主。
事业群模式,毫无疑问有其先进之处,比如,对于需要机械般的劳作和配合的科技制造业的华为、富士康就采取这个模式,成功做到各个部门有条不紊的工作,创造了制造业奇迹。
但是弊端也明显,就是不容易跨部门合作,沟通效率低下,会导致在新事物上的协调性和执行力都有所欠缺。
在整个商业和技术环境大变幻,ABC(AI + BigData + Cloud)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互联网下半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变更下,事业群模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有点不适配,甚至于说是落后。
“去中心化”带来的数据不统一导致了腾讯对于算法和数据的掌控力微弱,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无法整合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
例如,在未来To B的重中之重的云业务中,腾讯已跌进了困境。
二、云计算:互联网巨头To B业务
1.阿里云:一马当先,半壁江山
早在2010年的中国 IT 领袖峰会上,马云便对云计算表现出了信心与热情。而当时的互联网巨头另外两名,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曾直言“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还比较遥远。
如今,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当之无愧的No.1,而腾讯云虽然是紧随其后,但市场占有率仅为其1/4不到,而百度云更是排不进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前五名。可见马云的先见之明。
数据来源:ID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今年9月19日举行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
飞天2.0”。阿里方面表示,这是阿里云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升级。
阿里云业务目前已成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创收渠道之一,阿里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至6月底)财报显示,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46.98亿元,同比猛增93%。
尽管如此,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行业中,虽然稳居第三位,但市场份额却只有3.7%。可见中国云计算的普及度和应用范围与全球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2017年全球云计算供应商市场份额,数据来源:Gartner(2018.6)
2.华为云:后起之秀,跑步进场
华为虽然采取事业群机制,但为了提高执行力,任正非经常要打破事业群的限制,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调集全公司的资源进行战略聚焦,重点突破。
2016年,任正非在一次市场工作大会上说:
“当前 4K/2K/4G 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华为要敢于在这个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
这段话让华为沉默许久的云业务进入了大爆发状态。
任正非讲话后不久,华为“云计算”业务跑步进场;2017年3月,华为成立 Cloud BU,并提出2020年华为企业云要达到100亿美元量级;轮值 CEO 徐直军宣布“将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并在一年内将业务部门扩张至2000人。
同年8月29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一份“关于Cloud BU组织变动的通知”揭开了华为云业务的新面纱:Cloud BU正式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一层组织,与华为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平级。而此前该业务隶属于P S(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门。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华为将云计算升级为拥有战略级地位的四大部门之一,关于云计算业务的掌门人花落谁家,也一直在外界猜测之中。2017年带领华为手机销售逆势增长、创下奇迹的余承东,曾一度有传闻,会转岗担任云计算业务的CEO。但余承东发微博予以否认。
3.腾讯云:引而不发,待其时也
一直以来,无论游戏还是社交,腾讯都被认为是一个偏C端的公司。腾讯的核心资产基于QQ、微信建立起的用户账号体系,其主要盈利模式也是通过广告、游戏等方式,将这些用户资源变现。
而近两年,马化腾亲自力推的产品,或在公开场合出席的活动,几乎都与To B业务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支付、二是云业务,二者都是To B业务的底层,在腾讯财报中以神秘的“其他业务”存在。
图片来源:摘自腾讯2018年2季度业绩报告
事实上,过去几年,在轰轰烈烈的To B市场争夺战中,腾讯倾注不少:除腾讯云外,它还有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泛娱乐IP等服务B端的产品,甚至包括整个AI体系。连腾讯内部的服务部门,都在努力开放自己的能力,服务B端企业。
自2017年始,腾讯的To B业务已经开始快速增长了。
按当前的增长速度,腾讯的To B业务的收入有望在未来两年内超越增值服务,即包括“游戏收入”和“社交网络收入”这两大块。而届时,腾讯有望摘掉“游戏公司”、或者“产品公司”的帽子,成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但是,就目前以及可见的未来而言,与“阿里云”的半壁江山相比,腾讯云业务的差距还是相当大。
再加上,腾讯云端业务的发展,遵循了“去中心化”的思路,造成了严重的沟通缺陷。
例如,腾讯云与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均设有金融云产品部门,分别对接不同的银行客户。
过去几年,腾讯金融云方面的客户发展了超过6,000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团队,出现不少业务部门“打架”的情况。
腾讯云离职员工张钊说:
“腾讯云现在的架构是参考腾讯本身的业务,(针对)每一个行业有一个云业务负责人,然后让职能部门支持云业务,但是当一个云的客户接进来之后,它的需求是多样的,就需要定制,这个时候方案一定会涉及到其它的BG。”
“腾讯云在架构上没有权限,也没有技术高管,它没法调用TEG的力量、MIG的力量,甚至优图的能力。”
因此,未来的竞争,一旦马太效应发挥作用,强者恒强时,组织架构天生有缺憾的腾讯就一定败下阵来。
三、向死而生
腾讯历史上5次回调,最大的幅度出现在2008年下半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股价下跌接近39%。而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持续性回调,幅度也超过了30%。
而在非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期,腾讯因自身估值因素回调,幅度往往在20%左右。
当下To C红利到头,腾讯再度面临由估值拉动向盈利驱动的“换挡期”,叠加大势下行的诸多不利因素,回调幅度超过30%,这也让许多人担忧腾讯的未来。
刘炽平说过“To B基因可以演化出来”,不过他背后一句没说,“如果演化不出来,那就动手术吧。”
像腾讯这样庞大的公司,牵一发而动全身,组织架构调整并不容易,更不会自发完成。这次腾讯不等演化直接动手术,由此可见,又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
总是后发而至的腾讯,这次还能继续赢吗?大概率。
至于腾讯究竟有没有梦想?这下应该有新答案了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王雅媛港股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