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个庞大的“蛋糕”,自然会引来诸多强者的“虎视眈眈”。此前,腾讯在产品层面就推出了10款短视频产品,但似乎都难以与抖音们匹敌。而在近期,百度和阿里也先后上线了自己的短视频产品。
趁着小程序热,腾讯似乎正在考虑让两者进行结合。最新的动作显示,微信“静悄悄”地上线了小程序“看一看短视频”。
腾讯入局短视频意在何为?
据悉,目前“看一看短视频”小程序只能在微信官方的公众号“微信看一看”的相关小程序中获取,无法通过搜索名字进入该小程序。
公开信息显示,“看一看短视频”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点击进入任一短视频之后,下滑就能继续观看其他短视频。视频的左下方都有播放次数,右侧为分享按钮,可将视频分享给微信好友,而且是以小程序的形式发送。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信以小程序方式推出“看一看短视频”,直接目的就是争夺用户流量。据其了解,自从微信推出小程序后,各平台软件下载量正在逐渐降低,一旦用户养成小程序的习惯,其流量可谓相当巨大。
事实上,据统计,腾讯在产品层面曾推出过10款短视频产品,分别是微视、速看视频、MOKA魔咔、闪咖、下饭视频、MO声、有视频、DOV、猫饼、腾讯云小视频。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无疑是在短视频领域“发力最猛”的巨头公司。
为什么?业内人士分析,短视频会抢占用户的使用时长,当用户在抖音、快手上花费较多时间以后,游戏、音乐、长视频等娱乐业务上消耗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腾讯便是当中被冲击得最厉害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因此,将用户的注意力和在手机上的消耗时间抢夺过来,也是腾讯对短视频势在必得的要素之一。
微视的“复活”可谓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最大的动作,腾讯旗下多款产品都在给微视开路。腾讯公布的2018年Q2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7.09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58亿,QQ空间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43亿,这三款社交产品都在为微视进行各种扶持。
与此同时,抖音、西瓜短视频等平台至今仍无法分享到微信和QQ,需要先下载视频,才能上传。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尽管腾讯动作频频,但在短视频领域至今仍无法与抖音真正进行抗衡。为了解决这个困惑,“重金在手”的腾讯还曾投资了快手和梨视频,不过从目前来看,腾讯似乎还是更愿意自己孵化一个短视频平台,抢回自己的用户流量。
诸多玩家争夺胜负难料?
尽管外界总在流传“流量红利不再”,但短视频头部平台仍然留存了不少用户流量也是不争的事实。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度报告显示,短视频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04亿,同比去年增幅103.1%,远超移动视频行业其他几个领域。这当中,抖音和快手的MAU都已经超过2亿。
而抖音和快手的崛起,也直接将短视频推向了风口。与腾讯的“维护江山”相比,其他巨头入局短视频则各有自己的“小九九”。
先看百度,旗下有三款短视频产品,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伙拍小视频(原Nani小视频),其中主推产品是好看视频。百度的短视频定位为聚合分发型平台,并直接提出“你喜欢的才好看”,不仅为好看视频开放了百度APP入口,还打磨了独立的好看视频APP。
在全平台流量扶持下,2018年8月,好看视频用户过亿,并在2018年Q1的全网APP日活跃用户规模增速里面排第三,在横屏短视频平台中居榜首。
再看阿里,其基于淘宝电商生态,快速发展起了淘宝短视频,让用户在淘宝APP里面像刷抖音一样刷淘宝商品。近期,阿里又上线了“鹿刻”,被外界解读为“阿里大力布局短视频”。但记者接触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理解为“鹿刻”仅是对阿里系现有短视频业务的补充,而并非直接与抖音和快手们竞争的产品。
不难发现,与腾讯相比,百度和阿里避开了直接与抖音和快手等创作型平台的正面交锋,而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垂直发展。阿里选择了垂直的电商生态,而百度则继续玩起了聚合分发。尤其是百度,直接将AI技术赋能短视频产品,这也是非技术驱动型公司难以突破的壁垒,通过AI技术深度理解视频内容,配以完善的账号体系、多元的用户行为标签,将视频与用户进行精准匹配。
而除了BAT三巨头外,爱奇艺、最右、她社区、网易等也有短视频产品,但力度均不及腾讯,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平台的短视频产品竞争力确实有限。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领域内的竞争仍在持续加剧,数字可见一斑。去年11月,短视频类APP有400多款,而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这类APP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51款。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腾讯即便动用了小程序手段,短期内抖音们仍不需要过于担忧。从实践来看,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横屏短视频到竖屏短视频,视频行业一直没有出现过一家独大的格局。不过对于在领域内一直未能冲上头部的玩家而言,巨头的进场,可能意味着清场的开始。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短视频处于中期的竞争阶段,在运营驱动下的产品竞争非常激烈,获客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短视频过去的高增速也在逐渐放缓,在他们看来,短视频未来极有可能可以成为社交、资讯等用户刚需的载体。
而对于这些玩家来说,在内容分发这个层面,推荐算法、技术才是长期的库存弹药,而且随着内容、用户、使用数据的多维度积累,推荐算法本身会不断完善,对用户偏好的把控也会越来越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孰胜孰负仍难预料。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领域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战役,玩家们只有结合自己真正的核心优势,才能赢得未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业资本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