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员工离职的代价有多大?答案是可能会影响登月进程!
不久前,一个叫做“张小平(博客,微博)”的同志因为跳槽而上了次热搜。事情是这样的,张小平原本是西安某研究所的航天科研人员,后来跳槽去了民企,结果薪资直接暴涨五倍,跨入年薪百万级别。
而原单位两纸公文,直言张小平是项目工程的“灵魂人物”,他的离开甚至会影响登月,从而引起了吃瓜群众们讨论和猜疑的轩然大波。
高水平的员工与所得的物质和精神待遇不匹配。张小平离职前的薪资是税后二十万出头,而现单位的民企开出的年薪是百万级别,两厢一对比,原单位的工资条显然有些拿不出手。而在原单位的张小平有没有得到领导应有的重视,这一点也值得打一个问号。
领导人才管理不当,与项目实际对接程度不高。企业管理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是否能在重要岗位遭到突发性缺失的时候及时替补,避免项目陷入混乱。像这种人走茶凉又发公文戴高帽的行为,难免会遭到不少口诛笔伐。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人才管理策略不仅能使员工在工作上获取乐趣,还能使其产生长久的工作意愿。
本周咪咕悦读汇,小巴就为你推荐一本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如果你是职员,可以看看自己的老板是否做到了这些,如果你恰好是个管理者,那么你的学习机会来了——管好员工,珍惜自己手下的“张小平”。
《管理的实践》(节选)
导读: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了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因此,惟有找对人,摆对位置,从旁协助,才可能有“对”的成果。
《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
每个企业中注入活力的要素——独特的领导群体——管理层的出现——管理对自由世界利害攸关。
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唯一拥有的有效优势。
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层也是一个独特的领导群体。我们不再讨论“劳资”之间的关系;而开始讨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管理层逐渐成为企业中独特而必需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史上的大事。自从20世纪初以来,很少见到任何新的基础机构或新的领导团体,像管理层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也极少看到任何新的机构这么快就变得不可或缺;甚至更加罕见的是,这个新的机构在形成过程中遇到这么小的阻力、这么少的干扰,引发这么少的争议。只要西方文明继续存在,管理层都将是社会基本而主要的机构。因为管理不仅是由现代工业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是由现代企业的需要所决定的。
现代工业体系必须将其生产力资源——人和物质——交托给现代企业。
管理还体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信念:它体现了通过系统地组织经济资源有可能控制人的生活的信念;它体现了经济的变革能够成为争取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的强大推动力的信念——正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早在250年前就夸张地强调的那样,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根草的地方长出两根草,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或形而上学体系的缔造者更有用的人。
大家总认为资源是老天的恩赐,而且是不可改变的。的确,除了现代西方社会之外,所有的社会都认为经济变化将危害社会和个人,因此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稳定不变。
因此,管理层是专门负责赋予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构,也是负责有组织地发展经济的机构,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所以它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说明了为何这个机构一旦出现,它就发展得如此之快,遇到的阻力如此之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