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创业:80后成沪上创业翘楚
张旭豪出生于1985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张旭豪的父母注重财商教育,在外出差时会带着他增长见识,也有意识培育他的财富观念。
张旭豪回忆:“还在孩提时,父亲就让我在家里数钱,他觉得自己的小孩要学会用钱,再学会赚钱,家里电视也经常放财经商业节目,我就边做作业边看。这些都培养了我早期的商业触觉,后来我走上创业之路,与这些经历不无关系。”
说起张旭豪最初的创业冲动,是受了电影《硅谷海盗》(Pirate of Silicon Valley)的启发,电影讲述了两个伟大的科技公司——苹果Apple与微软Microsoft的发展过程,让他为主人公的创业激情和互联网的神奇力量着迷。张旭豪表示:“我创业的初心并不是说想赚钱,就是想通过互联网技术,去改变传统行业,改变周边人的生活。”
张旭豪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后在上海交大读研。2008年,他和几个舍友创立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他回忆道:“2008年的一个晚上,我和同学在交大宿舍里打游戏,突然感到饿了,想点外卖,先是找了好久的外卖单,然后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于是我们就开始讨论,如何让叫外卖这件事更方便,并最终走上了创业之路。”
目前,饿了么在线外卖平台覆盖全国670个城市和逾千个县,在线餐厅340万家,用户量达2.6亿,员工数量超过1.5万人。
过去10年间,饿了么完成了3项历史使命:对社会而言,培育了在线外卖行业,催生出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的市场,直接和间接带动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对行业而言,推动了餐饮行业的互联网化,提升数百万商家的运营效率和收入;对用户而言,改变了2.6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外卖成为中国人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
今年4月,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的消息曾轰动一时,如今,饿了么正朝着成为阿里经济体中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这一目标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饿了么还正在通过“未来物流”战略,推动即时配送行业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化。今年5月,饿了么开辟中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送餐无人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无人机试运营期间,用户从下单开始,平均仅需20分钟即可收到外卖。
同时,作为“未来物流”战略的另一重头项目,饿了么送餐机器人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适应不同楼宇场景的二代机器人将于近期面世,除送餐外,还将承担流动无人货架等角色,预计今年覆盖范围扩大至多个城市、超过500座楼宇。
创业维艰:“从0到1”这仗一定要打赢
饿了么早期员工工资只有千元上下,大家生活都很节俭,曾经由于办公点搬迁睡过KTV包厢;加班晚了,就用家具包装的纸板箱打地铺睡觉;在装修时更是为了节省成本而锱铢必较。不过,在饿了么创立之初,困难不止于此。
首要的困难是跟商家谈合作,将商业模式落地。2008年,手机上网还不普及,主要还是靠PC联网。当时为了说服餐厅买电脑,初创团队到上海虬江路的二手
电脑市场买了很多主板和零件,帮老板装机,将成本控制在2000元以内,经过两三年时间,才最终把上海交大周边的商家都“武装”起来,这也是饿了么的商业模式形成的重要基础。
其次,是与其他外卖平台的竞争。有些平台补贴力度大,由于缺乏资金,饿了么只能另辟蹊径。在一次和餐厅老板聊天的过程中,张旭豪的团队成员发现了商家经常抄错外卖单的痛点,萌生了开发自动接单打印软件的想法。此后,团队研发出了商家订单管理系统Napos,大大提高了餐厅的运营效率,还将收费模式从佣金改为SaaS年费,商家的合作意愿提升,此后半年内,平台在上海交大的份额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此外,初创时资金也是一个问题。饿了么创立之初,团队成员还都是大学生,曾在融资上遇到困难;又因为成员毕业等因素,团队一度只剩下4个人。“但是就算在那时,我们也对这份事业有足够的信心,抱着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决心”,最终在2011年,饿了么获得了A轮融资,发展就逐渐走上正轨。
张旭豪还分享了一个创业过程中的小故事。有一次,张旭豪和经纬合伙人张颖在香港大排档吃宵夜,看到大排档用的碗外面写着“战斗碗”,碗里面写着“赢”,觉得意头很好,想跟老板买一打,但店家不肯卖。后来,张旭豪辗转得到了碗,送给张颖、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各一个,自己也留了一个。他告诉张颖:“如果(外卖)这场仗打赢,就把这个碗砸掉。”这代表了张旭豪对饿了么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不仅不畏惧打仗,而且打就一定要打赢。
圆梦上海:用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谈到梦想,张旭豪表示:“用科技推动人人充分发展,是我和我的团队最大的梦想,我们相信,这是一项值得付出毕生努力的事业。” 如今,“外卖”已经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普通人口福之乐的大事。饿了么也提出了新的愿景——Everything 30’,为中国8亿城镇居民提供万物30分钟送达的服务。加入阿里生态后,饿了么成为新零售时代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张旭豪对这一愿景的实现有了更充分的信心。
80后上海人张旭豪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上海这座富有创业精神的城市。创业之初,他和团队在素有“上海创业摇篮”美名的上海交大,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得到了广大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饿了么起步于交大,交大师生就是饿了么的第一批用户。张旭豪和团队成员也曾向导师申请休学创业,以为不会被批准,不料竟得到了导师的信任和鼓励,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不仅如此,导师和交大还一直不遗余力地把饿了么推荐到各种创业比赛中,以获取竞赛奖金支持运营,也正是在其中的一次比赛中,饿了么被当时A轮融资的投资方——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朱啸虎相中。
张旭豪表示,如今政府、媒体都非常关注上海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在创业的早期,饿了么曾得到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25万元,还有大学生创业基金10万元,对创业起步期来说,这些帮助都非常关键。创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人才的落户更加便利了,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了更多的扶持。他说,拥抱变化,积极创新,必然能让世界看到更好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