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拼多多的火爆意味着中国人的消费降级了,但也有观点称,这种看似消费降级的局面,其实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业内关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热议不断,那么,国民的消费到底是升级还是降级了呢?
拼多多的使用客户数量以及销量在不断地攀升,方便面和其搭档榨菜的业绩更是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然而,这些并不代表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了,因为这些零售产品销量的提升只是一方面,并不代表国民消费的总体水平。
如果单从这些低端产品的业绩增长就判断国民的消费降级的话,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类似于拼多多上的商品也好,方便面和榨菜也罢,只不过都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并不代表国民总体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仅仅包括实物性的商品消费,服务性消费和虚拟消费并不包括其中,比如教育文娱、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非实物性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提高了,并不代表其他服务性消费和虚拟消费的是降低还是提升。
之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的时候,人们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每个家庭主要的消费就是生活必需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商品,除此之外,其他的消费少之又少,而如今,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欲望的提高,生活基本消费品已经成为犄角旮旯的消费,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可能我们支持了一包泡面+一包榨菜,一顿饭10元之内解决,但是我们之后会花50元看一场电影,再花200元去一次游乐场,再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买一支口红,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那一包方便面和榨菜就断定消费水平如何,而要全面综合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因此,消费升级是消费环境、消费理念和消费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升级之后,消费环境、消费观念和消费力都会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即从原来的强调价格到强调品质和效率,人们更追求个性化和娱乐化的消费,从原来传统的有形商品到无形商品转变,服务型消费就成了大趋势。
近几年以来,国内旅游支出增速持续保持在15%左右的稳定水平,这是之前绝对没有的数据,朋友圈似乎每天都能看到几个发来旅游组图的朋友,说明旅游消费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且我国每年的票房规模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个亿,这些都是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
好吧,如此看来,貌似消费升级论更靠谱一些,所谓的消费降级论好像是站不住脚的。无论消费升级还是降级,依然有四分之一的居民在买拼多多上的假货商品,全部买名牌且不看价格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消费升级又怎样,消费降级又如何?怎么能让现在的我们生活的轻松的一点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即使消费升级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是贫穷和疯狂,又如何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花卷财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