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再次在一个战场相逢,这个战场就是监管科技。
之前,我们曾就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严峻形势,特别是地方政府监管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进行了集中阐释 ( 见文章《 互金专项整治下:一个地方金融办主任的苦衷 》、《 金融办顾主任:足球裁判都用VAR了我们却还在“裸奔” 》)。在P2P暴雷潮不断、非法集资事件频发的今天,来自政府的金融治理的需求正越来越大。
《央行观察》获悉,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头部企业正在这个领域集中发力:腾讯、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都在将监管科技作为重点的课题和新业务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比较活跃的地方,如北京、深圳、杭州、上海,都将重点发展监管科技。
监管科技,正成为市场新的热点。
实施监管科技刻不容缓
“借助互联网开展的非法集资的案件1308起,占到非法案件总数的20%”,一位接近银保监的人士表示,违法者对新技术的利用,使得违法行为涉众范围更广、跨地域危害更大、案件规模屡创新高,加之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监管机构打击难度更大。
如果说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尚且感到头疼的话,那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人员的缺乏是最现实的问题。一位一线城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领导表示,该市区一级的金融办只有一两个人,而且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对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都缺乏经验,长期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地方金融监管基础薄弱是客观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目前还缺少顶层设计,上层监管体系问题不健全,下面也就没有办法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确是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防范化解重大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是未来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2018年年中以来的P2P风险的集中爆发,更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金融监管缺失的短板,成为悬在正欲借科技之力极大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国金融行业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利用新科技整合金融监管资源成为监管补短板的突破口”。
利用网络来实施“非法经营、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传统的金融监管无论在人力、技术手段上,都非常的不匹配。
“早期预警难、穿透识别难、监管覆盖难”成为了困扰中央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最头痛的问题。
因此,实施监管科技,已经从讨论变成了迫切现实。
BAT各显神通
当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披上互联网的外衣的时候,监管的阵地也要随之转移到网上。
“以网治网”,已经成为了各方的共识。如今的互联网,很难摆脱BAT的地盘,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上,BAT的能力很强、责任也很大。
8月28日,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CSS2018)“金融安全”分论坛在北京召开,腾讯安全发布了《2018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安全报告》(以下“《报告》”),《报告》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披露了非法集资平台、金融理财类传销、P2P网贷违约、互联网外汇交易、不正规荐股机构五大金融安全风险及其具体数据。《报告》还梳理了业内常用的防范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技术手段和典型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的数据,就是基于腾讯灵鲲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灵鲲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由深圳市金融办联合腾讯部署,于今年初上线。灵鲲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能对P2P 、投资理财、外汇交易等十多个金融类别的识别与风险指数计算,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的进行风险的量化与识别,对于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犯罪“打早打小”识别覆盖达到99.99%以上。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发现P2P网贷机构1万余家,其中存在中高风险的占比约为44%。
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负责人李旭阳表示,腾讯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要做的是发挥自身优势,其中包括近20年与黑灰产对抗的技术和经验,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家储备,通过在数据、信息流方面做好防范,及早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报告给相关单位,努力扮演好监管机构的数字化“助手”角色。
除了深圳,一些互联网金融活跃的省市也在搭建自己的监测系统。上海市将建设新兴金融业态监测分析平台;浙江省建设了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系统;北京市也将监管科技作为提高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未来甚至将监管科技作为重要的产业方向。
不仅腾讯,蚂蚁金服与度小满金融(前身是百度金融),也正在发力监管科技。
9月1日,度小满金融CEO朱光表示,“监管科技也是度小满金融非常重要的课题方向”,度小满正在凭借数据、技术、平台的优势,完善一揽子的监管科技解决方案,服务更多的监管机构。度小满金融的P2P风险监控平台,能够提前预知一些P2P平台风险,发挥了比较好的预警效果。
蚂蚁金服近期也在监管科技上发力。今年4月至今,北京金融局等先后与蚂蚁金服达成合作,装备了“蚂蚁风险大脑”,更多地方监管部门正在密集考察、调研中。
可以说,在监管科技这个领域上,BAT再次站到了一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