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爱奇艺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取而代之。
在声明中,爱奇艺指出,近年来,中国网络视听产业高速成长,但伴随着行业发展,对网络视听内容的评价标准正呈现单一化趋势,唯播放量论、唯数据论的浮躁风气日盛。在这个背景下,不少从业者将播放数据作为目标,不仅扭曲了创作和宣传初心,还为吸引眼球而低俗炒作,甚至令行业滋生出刷量等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大量优质作品因为缺乏综合客观的评价体系而被埋没,在这样的非良性竞争环境下,制作公司失去了指导内容制作的评判依据,用户在选择内容时得不到有效的参考指标,广告主也无法对营销投放的效果作出合理评估。
记者发现,截至目前,爱奇艺平台所有播放量数据都已被“热度”替换。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辉进一步阐述说,内容热度同时参考了用户观看行为数据、互动行为数据和分享行为数据。其中,用户观看数据是指视频内容被用户观看的整体时长数据及完成度;互动行为数据是指用户在观看内容时产生的评论、点赞、转发、弹幕、点击拖拽等数据;分享行为数据则是用户的对内对外分享。
就在8月24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诉杭州一刷量公司等不正当竞争案进行一审宣判,爱奇艺公司获赔50万元。这也是国内首例视频网站刷流量案。事实上,“刷量”在影视行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人民日报》引用的第三方数据显示,2017年初,某网剧前台点击量达到153亿次,但真实播放数据仅有17亿,注水近九成。针对2017年1、2月上线的20部剧集抽样调查,总体注水量高达六成。
业内人士直言,节目剧集被刷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由于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直接影响影视剧排名,靠前的影视剧意味着获得更多关注。第二,背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据了解,点击率刷量一般分两种情况——播放平台内部自己刷,以及供片方找专门网络公司刷。据悉,从去年底开始,因为涉及播放平台和片方等分账问题,播放平台的监控紧多了,刷量的情况已有所减少。
有广告业内人士表示,刷量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影视剧会参考点击量分广告费。也就是说,刷的点击量越多,出品方分到的广告费也可能越多,但这显然损害到了平台方的利益。
“事实上,播放量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对其注水、造假,以谋求相关利益的人。”专注影视行业的一名投资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各大视频网站肆意追求播放量的风气旺盛,上亿级的播放量才意味着爆款或者现象级作品,也让大IP+流量明星的组合层出不穷。“但近期有关部门对行业整顿动作较多,央媒也频频点名批评,加上一些精品剧的出现,可能流量主宰收视的时代已经开始衰落了。”
此举推出后,在业内人士看来,对行业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流量不再是唯一标准,而相关的数据、刷量公司也没法继续做了,这对于项目的宣传推广会有一定影响,以后会更加看项目本身的内容以及质量。
对内容制作本身,业内人士认为,不会有很大影响,影视剧公司制作内容有自己专业的判断,并不会以平台播放量为依据。
但截至目前,对于爱奇艺的“首创”做法,国内其他视频网站暂时没有跟进的动作。有资深影视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如果各家都以内容热度取代播放量,由于各自的计算方法不一样,这可能导致日后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也有影视投资人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发行数据更不透明,投资方的知情权更要慎重约定了。”而广告商对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否买单,也成为其他视频网站同行关心的话题,能否在接下来和广告主们达成默契,也是这个模式能否推行下去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业资本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