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73字,所享阅读时间4分钟
该拿那些超过全球人口好几倍的播放量怎么办?
昨日(4日),爱奇艺正式宣布取消前台播放量,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取而代之,即刻生效。数娱梦工厂今日查询发现,原先页面中专属于播放量的位置已经被新的“热度”指数取代。
声明中,爱奇艺全盘否定了与播放量恩爱的岁月,要浪子回头,与“唯流量论”分手。不过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如果(未来)市场前台流量数据能够净化到基本真实、公平反映内容价值的程度,不排除恢复前台流量显示。”
平台战略也好,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也罢,作为三大视频平台之一的爱奇艺向“唯播放量”说不,当然是值得赞扬的。
说到底,播放量不过反映了一部作品问世后受众的接受程度,其本身没有任何错,犯错的是造假。播放量数据虽然不见了,新的内容热度又取而代之,然而如果没有开放、透明、公平的指标,播放量和热度本质上又有何差别?
一部剧的点击量”
对于影视作品播放量来说,破百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也一度成为对影视行业播放量注水的嘲讽。
第三方数据显示,2017年点击量破百亿的影视剧有12部,《楚乔传》年内播放量高达457.9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累计播放甚至达到了504亿。
同理可换算一下《扶摇》的141亿、《延禧攻略》的160亿、《香蜜沉沉烬如霜》的112.5亿以及那些号称一天播放破亿的剧集。
网络影视数据刷量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播放量四舍五入就可以等于爆款,也因此催生了灰色产业——刷量,一些电商平台上轻易就可以搜索到定价不同的相关店铺。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的前几日,爱奇艺起诉杭州一刷量公司一案最终胜诉,获赔50万元人民币,这是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表示,杭州飞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次更换访问IP地址等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爱奇艺的视频访问量。在2017年2月1日至6月1日期间,该公司通过制造9.5亿余次的虚假访问量,非法获利超过百万元。
爱奇艺CTO汤兴在媒体采访中透露,一套三居室里可以有上千个手机,模拟使用场景,让每个手机都像一个真实用户在使用。所以,对于视频网站而言,打击“刷量”的不正当竞争是必须也应当的举措。
但点击量造假从来就不是一个环节的事情。视频网站依靠“羊群效应”吸引付费点播;演员方需要数字来为自己的商业价值背书;制片方则可凭借点播量换取广告和投资;投资人吹大资本泡沫。
根据人民日报8月中旬的报道,“2017年年初某网剧前台点击量数字高达153亿次,但真实点击量仅有17亿次,注水近九成。”此外该报道还针对2017年1、2月上线的20部剧集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注水量高达六成。
但是如果评估体系无法做到公开透明,其中水分无法过滤,所谓的内容热度评价迟早也会是另一个“播放量”。
内容热度就不可以?
在9月3号这份“分手公告”里,爱奇艺控诉了“唯流量论”的各种罪状,义正辞严地批评了显示前台播放量的做法,并声称“唯流量论”让劣币驱逐良币、埋没了优质作品,还让制作公司、用户和广告主都无法从作品得到有效评估等等。
相对于另外两家平台,率先美股上市的爱奇艺面临的信息披露压力可能要大上许多。
此外这也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向Netflix学习。Netflix一直对视频播放数据持保密的做法,仅仅使用的是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方式,并且这个评价的数据统计用户无法看到,只作为内部参考使用。
影视作品在推向市场之后便成为了商品,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播放量是为数不多的可量化商业指标之一。发行数据更不透明的情况下,广告商与投资方是否愿意买单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但很显然,视频平台要回归真实数据,并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并不知道腾讯和优酷是否会效仿爱奇艺。但在如今热门剧动辄几十上百亿的时代,两家的播放量数据遇到天花板只是个时间问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