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过去三四个月中国AI公司估值已经下降了20-30%,我觉得再下降20-30%就合理了,那时候我们会加大投资。”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在谈到中国AI创投情况时表示。
2018年9月,曾任微软、谷歌高管的李开复博士的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9月2日的新书发布活动上,李开复就近期AI发展情况、AI企业估值虚高、中美AI竞争以及巨头垄断等话题与媒体分享了观点。
中国AI热潮背后 公司估值仍虚高
在经历了两次历史低谷之后,诞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工智能在“阿尔法狗大胜人类棋手柯洁”事件下重掀热度。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大批AI公司在这一阶段集中涌现,而各路资本也不甘落后,竞相展开追逐。
AI领域融投资热情在2017年达到巅峰,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AI发展报告2018》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中国AI企业融资总额占比全球高达70%。
热炒容易带来“虚火”,业内很多投资人都曾在不同场合中质疑中国AI公司估值是否过高。李开复曾在去年著书《人工智能》的时候表示“AI泡沫”不远了,这里的“泡沫”是指太多人用AI包装公司,造成估值过高,并认为这一状况将在未来得到调整。
如今资本正在回归理性,有业内人士曾对和讯网表示,今年是人工智能“落地年”,市场不应该再讲概念了,而是需要技术真正落地产品。“过去这三四个月AI公司估值已经下降了20-30%,”李开复直言,“我觉得再下降20-30%就很合理了,那时候我们就会大大增加投资。”
尽管AI公司估值待合理化,但李开复仍表达了对行业前景的信心。“中国创业环境就是这样,一个概念突然火了,最后很快就会被玩坏,但我觉得AI现在不是一个泡沫能够描述的,‘泡沫’可能就意味着整个概念都要爆炸了,但AI趋势至少还会持续15年。短期的估值调整,和一些吹牛公司的死亡,对整个生态环境来说是良性的,行业长期发展我们依旧非常乐观。”
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巨头垄断
李开复还在新书中提到了“赢家通吃”的问题,由于AI特性带来的固化作用,导致拥有大量数据的巨头公司能将产品做得更好,即使别的公司愿意投入资本精力,也囿于没有大量的数据去训练AI,因此会导致强者更强、赢家通吃的状况。
这是否意味着创业公司就没有机会了?李开复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七大巨头再互联网领域的领先状态,未必能够代表他们在保险、医疗、制造、出行等行业同样保持领跑,所以我觉得机会还是存在的。”
李开复进一步解释到,创业公司对抗巨头有两大机会,一是巨头在各种传统领域用AI未必有杠杆优势;另一个是巨头们使用的通用型AI未必适用于每一个细分领域。因此,尽管赢家通吃,但在各行业的细分场景中,仍有蛋糕可分。
中美逐鹿AI 滴滴模式值得肯定
“人工智能热”重新燃起,中美两国也在全球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全球站稳脚跟、新经济独角兽接连上市,“中美决胜AI”已经默然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李开复谈到,中美在AI创新模式、政策方面都是非常不同的,是互补且值得彼此参考学习的。
“中国对科学家的认可程度足够,科学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李开复表示,“我更担心中国在高校人才和研究机构方面的追赶,美国像一个吸收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大熔炉’,他们对基础研究的认知、社会认可,以及职业规划,都是远远领先中国的。”
但其也在新书中提到,中国已经走出了过去的模仿期,并用模仿积累的功力进入微创新、整合式创新时代,“现在中国有很多新的商业和技术创新开始走向全球,因此我对中国式的商业创新还是很看好的。”
在巨头出海竞争方面,美国公司“本土化”不足,李开复以滴滴和Uber为例,Ube的做法是想要霸占全球,但全球通吃是不可行了。
“最近滴滴有很多争议,但是纯从滴滴的商业模式在全球扩张来看,我觉得是非常精明的,它在全球采取联盟策略,进驻印度、新加坡等地,都是与当地的网约车软件合作,滴滴的投资和技术都进去了。”
李开复总结道,中国AI想要渗透进别的国家,需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不要做自家独大的品牌,要与当地运营者合作,经过投资注入技术的方法,让自身成为更强大甚至可以对抗美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