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果想找一个大而不强的公司样本,并不是很简单。即使有了资本的助推,大多数公司还是要在起码的市场表现力上先做足功课。而在多数相关多元化公司中,业务板块服务于战略协同,也是一条经营准则。像阿里大文娱这种,只拥有一个看似庞大的资本躯壳,没有整体战略,业务板块之间更无法形成战略协同,各个业务又无法在所在领域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公司实属罕见。
用“一盘散沙”、“大而不强”来形容阿里大文娱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阿里大文娱撑得起一个“大”字,声量大、资金充足、体量大、资金充足,涵盖的业务范围广;但遗憾的是,大文娱在文娱内容的产出、市场所占份额方面都不够理想,恐怕很难与它的规模相称。
2016年,阿里大文娱才正式成立,不过两年的时间,已经打造了从内容生产(阿里文学、UC头条)到投资发行(阿里影业)、票务流通(淘票票、大麦)、内容输出(优酷、华数)等影视全产业链条。再加上阿里音乐(虾米、阿里星球)、阿里游戏、阿里体育等众多应用,阿里大文娱帝国的形态初具。只是与一般规模庞大、实力强劲的企业相比,阿里大文娱的根基不算厚。大文娱旗下的各个板块,包括核心战略业务,基本都是阿里通过投资、并购而来。通过资本的力量,确实可以短时间内构建起庞大的业务体系,但是外力催生下诞生的“孩子”,必然拥有天然的短板,很难真正强大起来。
事实上,“买买买”这一方式在短时间内帮助阿里大文娱尽可能迅速、尽可能广泛的发展了起来,却也为阿里大文娱在之后整合过程中的复杂性、发展过程中资本属性、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间隔性埋下了伏笔,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阿里大文娱快速发展。收购来的业务如何发展,各自发展的同时,又如何达到协同的效果,是阿里大文娱优先、且必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两年阿里大文娱主要在做的事情:整合。但是,就阿里大文娱目前的状况而言,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各个板块细分领域来讲,阿里大文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因此,整合还远未结束。这一点从大文娱业务板块还不够清晰、人事变动频繁可以看出一些。从文娱产业整体来讲,整个产业应该基本包括源头IP、影视制作、影视衍生(音乐、动漫、游戏)、影视分发等几个大的模块。但是从阿里大文娱目前的架构来看,各个板块之间的业务有所重合。例如阿里影业、优酷土豆、阿里数娱有重合部分。从人事变动来看,阿里影业自成立以来,已经经历过张强、俞永福、樊路远三任CEO;阿里音乐在经历过宋柯、高晓松的“高潮”之后,也以二人离职结尾;就阿里大文娱本身而言,俞永福负责整合不过一年有余,就离开了CEO的位置。人事的动荡不安,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阿里大文娱板块与板块之间整合难度较大,不同板块业务之间的相互配合仍存在一定问题。
俞永福算是阿里另类的存在。他成功地以高价把UC卖给了阿里,同时又是阿里最快做到合伙人级别的人。因为成功整合了UC、高德地图,他被任命为大文娱的掌舵人。曾有媒体称,俞永福于阿里大文娱,和张小龙于微信没什么不同。但是,就阿里大文娱发展状况、结果而言,俞永福显然没有张小龙那么幸运。
俞永福为什么离开大文娱,说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阿里对俞永福整合下的大文娱并不满意。个人认为俞永福将阿里大文娱的战略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将大文娱的重心从内容转向渠道算不上明智之举。诚然,基础设施一词与阿里的核心逻辑加强了联系,马云、张勇在接受采访时曾多次提到基础设施一词。但是,这与如今泛娱乐产业内容为王的逻辑相悖。在娱乐业高速蓬勃发展的今天,比渠道更重要的是内容,好的内容才是娱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观众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好的故事所带来的观感。因此,在文娱产业中,会成为稀缺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是内容。事实证明,俞永福的基础设施的战略并没有为阿里大文娱的整合提供统一的基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阿里缺乏核心IP。没有核心IP,阿里大文娱想要在如今的文娱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恐怕很难。如今内容为王的文娱时代,强大的IP才能为文娱产业带来跨界效应,实现1+1大于2的加法整合。而阿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从阿里影业的继任者樊路远所说的“内容为王”可以看出来。
在阿里大文娱内部,任何一个收购来的企业都是为大文娱、甚至阿里的整体战略服务。再加上阿里想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影视行业,因此,大文娱各个板块在发展方向或转型方向上受到制约。例如,过于专注着迷于阿里生态,再加上阿里很玄的企业基因,导致在做产品的时候少有顾及用户的感受。这一点在阿里星球(曾经的千千动听)、UC浏览器、优酷土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UC是阿里大文娱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分发渠道,也是流量入口。在UC被阿里收购之前,甚至还有“BAT得UC者得天下”的说法。最初收购UC时,UC在浏览器这个领域里名列前茅,整合了高德后的第一年,高德地图和UC业务持续增长,高德地图的活跃用户增长超过1倍;UC浏览器DAU(日活跃用户)突破一个亿。但是在UC之后的转型中,结合阿里生态的基因,重新定位成了“数字媒体平台”,这一定位去掉了UC浏览器的属性。因此,uc曾短时间内成为分发平台的流量担当,但是在浏览器的属性逐渐弱化,内容属性增强的过程中,开始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加上资讯分发平台火热的时候,俞永福曾在UC内部造“今日头条”充当分发平台。只是这一举动并没有让UC在信息流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反而让uc显得臃肿不堪,体验下降,用户开始流失。至于优酷,在之前一篇专门写优酷的文章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UC显得有些臃肿,但是还活着的话,另一个让人感到可惜的便是阿里音乐旗下的阿里星球了。阿里星球的前身是阿里2013年收购的千千动听。千千动听在PC电脑时代,曾是必备的听歌软件。但是在被阿里收购后,成为阿里音乐试图改变行业的载体。在阿里看来,仅仅占据一个商业入口,商业化的空间是有限的。阿里音乐认为,音乐由几千亿的市场,播放器才能占到多少。在保全虾米音乐独立音乐人、小而美属性的情况下,千千动听更名为阿里星球。阿里星球最早瞄准的定位是“粉丝的游乐场”,说白了,就是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本身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承载在以技术为核心的播放器上,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升级为阿里星球后,曾经的千千动听更像是一个社区,大而全。这种改变曾一度被老粉丝吐槽,真正让千千动听没有声音的是“去音乐化”。千千动听没有了音乐播放功能,听音乐应该移步虾米音乐,这里重点是粉丝经济。这与一款音乐播放器的功能背道相驰,引发质疑、被嘲笑不过意料之中。最终,阿里星球还是没有了声音。曾一度被媒体认为可能会颠覆音乐行业的阿里音乐表现乏善可陈,曾被寄予厚望的宋柯、高晓松以明升暗降的结局收场。实际上,不管是uc、优酷还是千千动听,阿里收购之前,在原本的细分领域里都是独占鳌头的存在,但是在经过阿里生态、整合互联网基因的洗礼后,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先发优势,有的被后来者超越,甚至有的已经关停。
其次,大文娱旗下有的板块竞争力逐渐消逝,有的板块则很难在细分领域中拥有话语权。例如阿里文学、阿里游戏。
就阿里文学而言,算是影视产业链的IP源头。但是阿里文学起步太晚,依赖于阿里的流量,在分发渠道方面还有可为,但是在内容上则显得捉襟见肘。虽然阿里文学成立之初就与天猫图书合作,还签约了一批原创作家,但是网络文学早已经进入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腾讯的阅文集团已经上市,市值千亿,此外还有中文在线(300364,股吧)、百度文学等多强。如此境况下,阿里旗下的uc书城、书旗小说、淘宝阅读很难出头。更何况,阿里的气质与网文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而腾讯在建创世收起点前,已经几次试水王文;百度亦有强大的搜索引擎。虽然阿里文学的总编辑耗费了很多力气在谈开放合作、共享版权、分享收益、运营模式的远景。但是网络文学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作家积累、内容储备,谁家的版权可以无私的拿来共享呢?
与阿里文学境遇差不多的是,阿里游戏。随着手游市场的躁动、游戏本身在娱乐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流量收入的担当,布局游戏是阿里大文娱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这与马云曾高调说过的饿死也不做游戏相悖。最早,阿里游戏宣称不为赚钱,只是为老年人而设计的游戏,从阿里游戏的实际布局来看,这应该是个伪命题。手游产业爆发,依靠支付宝、淘宝的阿里开始初涉游戏产业,虽然提出三七分账,远高于行业的五五分。但是由于总量有限,对开发者来讲,七成可能还不如五成,甚至三成分账,因此,阿里游戏再次陷入了困境。后来,阿里从收购的uc中分离出uc九游,以此为基础,成立了阿里游戏;可惜的是,那时候手游市场变天,依靠豌豆荚分发的阿里游戏优势达到最低点;当时的手游市场开始向研、运营等方向转变。这一阶段,以空有流水不盈利的百度游戏打包十几亿出售为节点,证明手游市场进入了寡头时代。此后,阿里游戏仍然还在;依靠优酷、阿里影业的优势以及自身渠道,2017年阿里游戏开始进军发行领域,配合影业、文学、优酷的IP裂变计划。但从结果来看,武动乾坤、烈火如歌两款手游并没有让阿里游戏的IP裂变计划显现成效。
最后,被称为大文娱战略核心的阿里影业,也不过是在大文娱几经变化、动荡的环境中挣扎。俞永福曾在内部信中称,阿里影业是高起点,是阿里以超过6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文化中国后,以此为主体成立的。成立之初,阿里影业就承继了文化中国王家卫、周星驰、陈可辛等人的片约。但是由于电影制作的周期问题,目前制作完成上映的并不多。令人忧心的是,仅有的几部反响不算太好。曾给予厚望的摆渡人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让人失望、再加上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傲慢与偏见》、《喜欢你》的票房失利,阿里影业一度陷入了困境。
或许在任何一任ceo眼中,阿里影业都有两个既定的使命:覆盖全产业链、成为大平台。刚刚成立的阿里影业带着明显传统影视的基因,CEO张强在电影行业从业多年,致力于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后来俞永福成为CEO后,阿里影业配合大文娱的战略,主打影视基础设施平台。等到樊路远时,他盯上了影视产业链相对靠后的票务,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淘票票。因此,淘票票成了阿里影业在线票务的核心业务。唯一表现亮眼的反而是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了。发展到今天淘票票的业务已经是延伸至演出、赛事等领域。在阿里大幅度的补贴下,淘票票曾以微弱优势战胜猫眼电影,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是很快被猫眼与微影合并后超越。
事实证明,对娱乐产业而言,核心IP才是最重要的,光有资金、资源,空有强大的外壳是不够的,哪怕是被俞永福称为“高起点”的阿里影业也不例外。目前的阿里影业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樊路远更希望对优质内容、优质编剧加大投入,从而培养优秀的编剧、制片人,通过布局内容、宣发、票务到衍生品来盘活整个棋局。这也是目前阿里影业更注重内容的原因。
除并购原罪、内部整合所产生的问题外,外部竞争亦是制约阿里大文娱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整个娱乐产业发展现状,阿里的老对手腾讯在大文娱领域里,远远领先。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于腾讯本身的娱乐基因相比较,或者是文娱板块细分领域的竞争,目前看来,阿里大文娱并不具备优势。和阿里大文娱缺少重点、缺少爆款大而不强的尴尬不同,腾讯的泛娱乐产业依靠社交的根基、以及腾讯自身的娱乐优势表现亮眼。
就音乐而言,阿里音乐旗下的阿里星球暂停服务,唯一的代表虾米音乐在整个音乐市场上,无论是声量还是市场占有度,与qq音乐、网易云音乐相比,都很难具备自己明确、个性的标签,似乎处于被遗忘的边缘,而腾讯音乐旗下的qq音乐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亿,全民K歌总注册用户超过4.6亿,占有了在线音乐80%以上的份额;阿里游戏、阿里文学相较于相较于腾讯游戏、阅文集团来讲,更是毫无优势;在浏览器方面,阿里的UC曾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手机浏览器,但是在UC逐渐成为一个臃肿资讯平台的时候,亦无法比肩头条、天天快报;就视频领域而言,阿里大文娱力推的优酷的确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却排名靠后。
目前,阿里大文娱仍是以各个独立的公司形式存在,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因此,各个板块之间的整合、协调仍有待解决。从整体来看,阿里大文娱只是在业务上做简单的加法,并购为主,拼凑出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娱乐集团,自业务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及发展战略思考;又过于强调一体化的协同,相互矛盾。再加上大文娱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根基薄弱,纵然阿里战略纵横交错、蓝图广大,亦于事无补。因此,这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阿里大文娱,大而不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管理学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