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腾讯的大企业病——听《腾讯传》、《周鸿祎自传》有感(之八)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3:01:31]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这个长长的系列写到最后一篇了。前面都基本是在给腾讯唱赞歌,但这一篇要谈一下腾讯的问题。吴晓波在《腾讯传》里用一个颇具象征性的现象来提出腾讯的问题:马化腾是潮汕人,因此他遵循潮汕商人的传统,在每年春节

这个长长的系列写到最后一篇了。前面都基本是在给腾讯唱赞歌,但这一篇要谈一下腾讯的问题。

吴晓波在《腾讯传》里用一个颇具象征性的现象来提出腾讯的问题:马化腾是潮汕人,因此他遵循潮汕商人的传统,在每年春节之后公司第一天上班时,都会亲手给员工每人发一个红包。红包好像也就100元,金额不大,意义在于亲手发。以前腾讯员工少,红包很快就发完了;如今腾讯已经如此庞大,每年发红包时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从楼上一直排到楼下——估计这还只是发给总部员工的,要真是发给每一个员工,几天几夜都发不完。吴晓波的文笔确实是好,从这个细节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他其实说的就是大企业病的问题,却用这么一个具体而富有趣味性的现象表达出来,而不是直接地说大企业病,给读者以生动形象之感。

——顺便说一句,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曹德旺的《心若菩提》,非常精彩,推荐大家索性买来看并收藏。其中有一段曹德旺写到别人推荐他看一本美国人写的大意是反对多元化、主张专注的书,他一看就着迷了。因为那书一开头不是直接说专注是怎样怎样好,而是大谈太阳照到地球上,人类都不怕在沙滩上被它晒,但如果用镜片把阳光聚焦就能烧毁一切坚固之物,这就是聚焦、专注的力量。我懂经济解释,当然一看就知道这本书是极其片面的,这系列文章的前一篇才指出多元化对阿里、腾讯这些大企业而言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书里还说什么以前一家小店要什么都卖,但现代的专卖店只专注于一种商品,由此推出专注才是现代化、先进的结论。可是现代才出现的百货公司可比以前的小店卖得更杂呢,要找到推翻这些片面之辞的事实多如牛毛,这书有着非常典型的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的所谓管理、营销专家之作的一切缺点。只不过那美国人的书所主张的观点,恰好适合了当时曹德旺的企业的问题,于是其片面性的缺陷对曹德旺这特定的读者来说影响不大,这特殊理论正好符合他当时所面临的局限。此外,这本书一上来就大谈太阳之类的故事,容易吸引人,正相当于吴晓波这类文笔不错、分析力其实不行的写手。

说回腾讯。腾讯是否患上了大企业病?大企业病通常的表现是管理僵化,缺乏竞争压力。从经济学理论上看,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使用企业的代价就是放弃了使用市场的好处,市场直接用价格指挥参与合作生产的各方,直接用收益奖励正确的选择、用损失惩罚错误的行为,而企业之内就要改用管理者的命令来进行指挥,本质等同于计划经济。缺乏市价的指引,管理者或计划者的判断多多少少会有错误,这本来就使得企业的内部竞争弱于或劣于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说是“劣于”是因为内部竞争不完全是以市价为竞争准则,非市价的竞争准则必然造成租值消散。另外,当企业变得庞大时,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有着众多的层级,老板无法再有足够的精力亲眼监察着所有人的行为,因此即使管理者或计划者的判断本应没有错误,也会因监管不到而出错。

早在腾讯之前,已经有无数大企业为解决这个“企业太大而远离市场”的问题而努力,“扁平化管理”是前人就提出的应对之策,是解决上述企业变得庞大时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层级众多的问题。但在现实之中,不可能真的完全扁平。因为极端地说,最扁平的管理就是老板一人直接指挥所有人,但这与一人能有效指挥的人数有极限的现实是矛盾的。在军事之中,人们早就发现这个问题——皆因古代的企业还远远达不到今天如此庞大的规模,古代只有军队才会达到必须将成千上万、甚至成十万上百万的人组织起来以完成共同的目标的大规模人际合作——所以有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的架构设置,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为什么是最传统、也就是最早出现的,是很好理解的吧?所以,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腾讯传》的后部花了一些篇幅来讲述腾讯的管理架构一再变更的情况,就是反映着腾讯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与业务不断的变化而如何致力于尽可能地减少层级。

而腾讯自己则“发明”了一种“内部竞争”的机制来人为强化竞争,以替代弱化了的市场竞争。QQ与微信的独立发展的故事估计很多即使是非互联网业的人都耳熟能详了吧?类似的做法在游戏业务方面已成惯例。如上一篇后面有读者评论如下:

========

死神孩子

腾讯旗下的游戏工作室的竞争感觉真的是好厉害,在天美工作室开发出《王者荣耀》前,腾讯旗下的光速工作室就已经开发出《全民超神》了,都是mobi游戏。但论制作精良水准,当时的《王者荣耀》根本没法和《全民超神》比,简称当年的王者就是****。但相对的《全民超神》却制作的很好,但由于《全民超神》道具收费并不亲民,赶走了好多平民玩家,而其英雄成长系统也费时费钱!但相对的《王者荣耀》虽然制作水准不如前者,但其收费便宜,上手简单,反而吸收了大量的玩家。随着不断的租值积累,版本不断的更新优化,王者制作水准不断提高,而相对的全民超神却因玩家不断流失,经费紧张,优化升级频率根本无法和王者比。以至于现如今的王者荣耀的制作水平完爆全民超神了。还有一款游戏就是现如今的手机版吃鸡《绝地求生》,腾讯也是两个工作室开发了两个版本,一是天美工作室开发的《绝地求生全军出击》,二是光子工作室开发的《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二者大同小异,但在细节上有所区别,前者偏向于手游(手机操作简单),后者偏向于端游(从电脑移植到手机,给人电脑上的体验,但操作需要技术)。现如今的热度,这次是后者比前者高。但最后会不会也像王者和超神一样,一个大热,一个快凉凉了,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王者荣耀”与“全民超神”的故事我也听说过,据说最初管理层还比较看好后者,营销宣传的资源都向后者倾斜的,但后来“王者荣耀”逆袭反超。腾讯类同的产品搞两套来进行内部竞争就是为了克服这种管理层对市场判断失误的问题。

========

这种内部竞争机制一直推行下去,是否就能避免像柯达那样,明明就是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却因害怕威胁当时的“现金大奶牛”胶卷相机而束之高阁,最终还是被淘汰出局的悲惨下场,可以继续拭目以待。至少在微信崛起这个单一事件上,腾讯已成功了一次。

就在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期间,网上曾一时流行过一篇批评腾讯的文章,甚至出现伪造马化腾对该文的回应,以假乱真到连“腾讯科技”这“自家人”都误以为真,一度将这新闻摆上头条。但我在“观察者网”看了综述那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的新闻报道时,觉得那篇报道后面有一条评论最为一针见血,大意是:这种批评文章是“父子骑驴”寓言的现代翻版!什么是“父子骑驴”?这寓言是说一对父子与一头驴在路上走,一开始时是子坐在驴上,父在旁边步行。行人见了就批评子对父不孝。于是改为父坐在驴上,子在旁边步行。行人见了又批评父不爱子。于是改为父子都坐在驴上,行人见了又批评一头驴要背两人,太不爱惜驴力。最后改为父子二人一起抬着驴走……这“父子骑驴”的寓言就是讽刺那种无论怎么做都能找岔批评的行人。那篇文章对腾讯的批评就非常典型。前一篇提及,在“3Q大战”之前,腾讯搞多元化的做法就是自己大包大揽,什么领域都由自家企业亲自插手,结果处处树敌。“3Q大战”后腾讯也反思了以往的做法,改为做平台,与各方合作。那篇文章对腾讯的批评之一,正是批评腾讯到处投资,质疑它是否已经变质成一个投资公司?以前腾讯什么都自己亲自做,就骂人家封闭;现在腾讯不是什么都自己亲自做,而是收购已经在该行业占据一定优势地位的既有企业,又说人家只做投资……腾讯要是听到别人批评就跟着改,岂不就成了那对骑驴的父子吗?

又如前述的内部竞争机制,那篇文章也大加批评,说这造成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唉,同一个项目搞两个项目组去做,造成一定的重复开发这是不可避免的代价呀!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但失败者造成的那不能说是浪费,正如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企业不能说是一种浪费,而是不经竞争你怎么知道谁对谁错、哪种方式才是成功的?对于腾讯那样庞大的企业来说,那点子失败的代价也是付得起的,付不起的恰恰正是柯达那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错。如果是一家小企业,那确实没必要搞这种一个项目上两个项目组去竞争的折腾,因为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小企业里的传导要比大企业直接得多,另一方面小企业就算全军覆盖、整个破产都损失不大。此前我写了《我不是药神》的影评,里面提到西方的制药公司以前是一家大药企研发100种药以求1种药能成功,后来改为100家小药企各自研发1种药,到研发结果有比较明确的成功前景后才由大药企将整个小药企购买下来。相关的资料说这是为了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但我的分析是这并不能降低研发风险,很可能是为了降低大药企往往会有的“大企业病”的交易费用,小药企的机制更灵活在研发这种事情上的优势压倒了大企业。腾讯一手在自家企业之内搞内部竞争,另一手也在其它行业收购已经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在本质上不正都是西方制药行业内的做法及其变相吗?这正是为了克服大企业病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啊!

那篇文章又引用原腾讯员工的话来批评腾讯放弃微博,说这反映着腾讯不容忍失败,不愿意花时间等待成功云云。然而我怎么看都觉得腾讯放弃微博是非常正确的“壮士断腕”之举。容忍失败是要有限度有策略的,否则“坚持”与“固执”的界线在哪里呢?互联网行业里往往有“赢者通吃”的现象,即某一领域里只容得下一家独大。微博这一个领域里明显是新浪微博遥遥领先,腾讯微博始终做不出什么颠覆性之举能逆袭反转,已经成了“鸡肋”一般的存在,与其像曹操那样顾忌面子上不好看而死撑,还不如早早收摊。像电子商务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腾讯最早模仿淘宝网搞的拍拍网,始终半死不活,后来收购易迅也无甚改变。最后还是将拍拍网关掉了,改为参股京东,但效果也很一般。终于,近年来通过小程序发掘出了“拼多多”,将“淘宝下乡”本来想达到的目的抢先达到了,这才有了点逆袭的苗头。像与淘宝这类在有关领域早已大获成功的“大鳄”相斗,一定要考虑错位竞争,不能简单模仿正面杠,要能找到与之不一样的某个点发力,才有逆袭、至少是并存的可能性。拍拍网与淘宝网毫无区别,则怎么压倒对手的先发优势呢?参股京东时,淘宝已经另辟“天猫”应对,也难有可乘之机。“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一方面是淘宝网自己放弃地摊货而让出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它通过“营销拼团”(注意:不是“销售拼团”,即不是“团购”)筛选出真正属于四五线小城市六七八线乡镇的用户,真正做到了“下乡”。不过关于“拼多多”,我还是想以独立的文章另作分析,这里不多说了。微信支付通过红包大爆发,主打小额支付、面对面支付,显然这是以网购起家的支付宝最初很自然地没有顾及到的空白市场,也再次证明逆袭市场老大必须错位竞争、避免正面杠。

我倒是认为腾讯在微博方面最大的错误在于它为什么不是发展原来就有的“说说”,却去模仿新浪微博而另搞一个腾讯微博?在我看来,“说说”本来就是一个早已具备微博诸多特征的东西,但又不完全与微博重复,正好符合“错位竞争”的要求;它在当时又已经有了相当的用户基础,为什么不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比较公开、便于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围观的类微博功能呢?当然,很多QQ用户使用“说说”是与朋友交往,但添加设置,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当成公开的微博使用,还是私下的朋友交往便是。其实早期的“说说”是安排了专人做编辑,每天都提出一些话题来吸引用户参与的,其实完全具备着相当公开的特征。但现在当然已经没有编辑每天提出话题的做法了,“说说”已经彻底放任自流让用户自行使用,不加引导,也就是不作刻意的经营,其性质自然越趋私隐,很不像微博了。“说说”这么一个微博潜质很强的功能没有适当经营而上升为一个能独当一面对抗新浪微博的产品——正如微信支付作为微信的一个功能却成功地上升为一个能独当一面对抗支付宝的产品——我认为这才是腾讯在微博这条产品线上最大的失策。

说到“说说”,我就真的要好好地批评一下腾讯了,因为“QQ空间”正是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腾讯很可能患上了大企业病的产品。《腾讯传》中大赞QQ空间,但我觉得近年来腾讯似乎在放弃空间,尽管它在统计活跃用户量时,除了QQ、微信,就是空间了。QQ空间的本质是博客,不知道是否因为博客在微博的挑战下日薄西山——连新浪博客也远远比不上新浪微博——所以腾讯对经营QQ空间越来越显得无心恋战。我用腾讯的产品,从来没有“QQ空间”这个产品让我痛感其弊端丛生的。首先,可能是因为受到垃圾广告的困扰,QQ空间常常会修改逻辑,也就常常会引发一堆的BUG,如评论被吞(有时是秒吞,即一发即无)。我就不明白,腾讯的程序设计员工作那么马虎的吗?都不先做好测试就发出来了?还是说QQ空间直接的盈利能力有限得很,所以分派去做QQ空间的程序设计员都是最差的那一批?

其次,正因为经常发生的BUG就是评论被吞,我已经向腾讯负责QQ空间的程序设计员提出过以下建议:不妨采用邮箱对付垃圾电邮的方式,即不要直接由系统删掉评论,而是设置一个垃圾箱,将评论扫入垃圾箱里,由空间的主人自己到垃圾箱里看看是否有误删的情况,如果有就将之恢复。若怕空间的主人懒得清理垃圾箱而占用腾讯的服务器资源,那可以设定一个期限,如三天或七天之后自动删除。是的,我当时与腾讯的QQ空间的程序设计员是熟悉到可以直接找他们提意见的。原因是我的一个读者正是腾讯的人,他看到我在QQ空间里抱怨,就帮我联系了专门负责QQ空间的人,让我们加了好友,可以直接对话。那人应该已经是最直接负责QQ空间的人了,但他并不是程序设计员,从他对我的回复之中,我大致上感觉到程序设计似乎是另有一个团队在做,不仅仅只是负责QQ空间的程序设计。他跟我说,他负责提交各种需求上去,但太多的需求都在排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所以其实他也早就想到类似我那样的建议,但解决还是遥遥无期。

好吧,这种误删评论的BUG在其它网站也有,QQ空间在这方面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做得烂。可是后来有一次逻辑修改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BUG,那就是用某些浏览器发评论,显示出来的是乱码!以前我用QQ空间给学生做作业,所以很快就发现这个BUG,不时都有学生的作业呈现为乱码。我立即将这情况告知了QQ空间的负责人,他们也显得非常重视,好几个技术员与我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对话”团,详细听取我对这个BUG的描述之后,还派了一个技术员用远程遥控我的电脑来做测试。做完测试后,我以为他们如此高度重视,总该解决问题了吧?没有!直到第二、三……年,我的学生做作业还是照样地不时出现乱码。现在我已经不再大规模地用QQ空间了,所以也不晓得这个BUG到今天到底解决了没有。搞笑的是,我用的是“360极速浏览器”,这个浏览器是肯定不会出现QQ空间的评论出现乱码的现象——好像是IE就会出BUG,而360极速是谷歌chrome的内核。可是那些技术员肯定地对我说,他们做测试时一定会在IE上测试,然而事实就是不支持他们的“肯定”啊……于是我在腾讯的QQ空间技术员不知是怠工不作为还是无能为力解决不了这个BUG的情况下,应对之道只能是对每一个出现乱码的学生说:去换一个浏览器,就用“360极速浏览器”吧,它一定没问题!“3Q大战”中腾讯与360可是死敌,现在它自家的BUG却一直不解决,导致360的产品成为变相的解决之道,这不是“资敌”吗?

总之,在QQ空间的使用,以及与负责这个产品的腾讯员工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是深切地感受到大企业病的存在:需求排队严重,纠错缓慢甚或是无能……为什么会这样?我还不清楚原因何在,还有待更多的探究与观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俊慧。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