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上周,紫光董事长再次对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出言不逊”,紫光与高通商业上的恩怨由来已久,不再赘述。更令人在意的是紫光老总话里的弦外之音,紫光赚的是“小钱”,言外之意是高通赚走了大头的钱,并且还觊觎吃下的剩饭。事实也确实如此。
除此之外,紫光身为大陆堂堂手机芯片龙头,在高通面前的表现却毫无大厂老总的气度可言,言辞之中不无抱怨,倒像是争宠的后妃抱怨皇后欺压太甚,其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态度殊为可笑,但也不由得让人费解,在芯片领域,国内龙头厂商在国际上的地位到底如何?
紫光已然是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在国内更是当之无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航母;华为拥有全球第二的手机销量,更掌握核心技术,在高端手机芯片研发领域几乎可与高通分庭抗礼,5G技术专利上也可分一杯羹。但无论如何,高通仍然是那个不可撼动的大魔王。
掌握核心技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高通多年来过得是躺着收钱的日子,傲立手机芯片绝顶几十年,也没有谁能威胁其统治地位,可谓独孤求败。英特尔虽强,也只在PC端一骑绝尘,移动端并不是高通的对手;苹果、华为等企业掌握高端芯片科技,但定位于手机厂商,芯片只供旗下手机自用,并不能在全球范围内量产;联发科、紫光等更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抢饭碗。但高通在高、中、低端手机芯片市场都有布局,全方位吊打其它企业,这也是紫光老总抱怨的原因,钱都让你赚了,能不能留条活路?
5G时代即将来临,高通早已着手进行全方位布局,背靠深厚的科技底蕴和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它在最新赛道上又跑在了全球前列。不仅打败华为拿下5G数据信道码的标准方案,还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5G天线和支持5G网络的新移动平台。华为作为世界第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掌握先进科技,堪称5G“国产之光”。但不仅核心专利没有高通多,而且最近美澳日纷纷对华为5G下达“封杀令”,连中国移动都弃华为而选择诺基亚作为5G建设合作对象,华为的5G之路前途未卜。我们还在努力追赶时,高通已经在下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02 核弹再临,现代版“八国联军”瓜分全宇宙
时隔两年多,上周老黄又穿上了他标志性的黑皮衣,朝全世界抛出了新一代“核弹”——RTX2080ti,具体性能上一大堆参数不再多介绍,一大堆图灵架构、光线追踪、人工智能等新名词听得人眼花缭乱,性能上自然也比10系显卡提升了一大截。这是等等党的一次重大胜利,只是前两个月618刚入新显卡的朋友心里不禁五味杂陈,手里的1080ti还没暖热又对20系显卡又蠢蠢欲动了。
只要掌握独特技术,世界就会聚焦于你。和高通、英伟达一样,PC端CPU领域的英特尔也是如此承载着世界的目光,能放在手心的小小芯片,却让举国上下无可奈何,每一枚都要千里迢迢从英特尔进口。紫光是国内存储器领域最强企业,号称“国家队”,甚至产品还没量产就吸引了苹果前来洽谈采购事宜。但全球存储器领域目前依然是韩美寡头垄断格局,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几乎瓜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三星甚至依靠存储市场营收在2017年终结了英特尔20多年的霸主历史,成为新一任全球半导体龙头。
目前国内和美国芯片制造工艺差了两代,高级芯片90%以上依赖进口,2016年全年进口芯片2270.26亿美元,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两倍。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提供了超过千亿的半导体市场,国内也不乏大量资本和高端技术人才。所以,国产芯片突围到底难在哪儿?
03 自主可控,还有多远的距离要追?
今年四月,中兴事件的爆发令举国震惊,我们还没对美国的大豆粮食动手时,人家抢先一步命中了我们的要害。禁“芯”对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影响非同小可,但在另一层面上相当于倒逼芯片产业的技术变革,国家之后也多次强调自主可控,大力扶持尖端产业发展,一场轰轰烈烈的“芯片革命”就此展开。
经历了1982-2000的搭框架阶段,200-2004的初步商业化阶段,我国在芯片技术上已处于第三步跨越式发展推进阶段。2017年,华为海思和紫光两家芯片企业收入分别在全球前十大Fabless排名分列第七和第十位;长江的64G存储器将在年底之前实现量产,128G存储器也将在明年实现量产;国产龙芯在十几种国家重器及党政机关得到应用,但离进军大众消费领域还很远,这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
IT基础最核心的是硬件和软件,目前国内基础硬件做得相对较好,特别是服务器方面,浪潮、曙光、联想、华为等国内品牌服务器已经占到市场份额70%以上;曙光的X86芯片、龙芯从适配角度讲也做得很好。但有了硬件也需要配套软件才能使用,否则无法在消费市场上取得成功。市场反应不好,自然无法吸引投资,芯片研发光靠政府补贴远远不足,资本的介入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之道。
“Wintel”组合历经几十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我们还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要想在芯片领域真正做到自主可控,除非形成硬件+软件的一套完善生态系统,这方面几十年的时间让我们落后了一大截。
方向是确定的,只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进门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