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三个月,两条鲜活的生命在滴滴顺风车上消失。除了从没赔钱,到赔3倍,滴滴还做了什么?作为滴滴领导层的程维和柳青,为何一直沉默是金?
距离2018年5月6日,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仅三个月,滴滴打车平台再一次出现命案。
滴滴道歉了吗?
如果是说这个道歉的话,那么,确实道歉了。
“未来平台”,这是已经准备好乘客的买命钱了吗?你尽管死,3倍我赔得起。
这是2018年以来,滴滴打车平台第三次因为负面新闻进入大众视野。
4月,滴滴打车平台的投资人张桓被打,当时网上一片哗然,许多网友纷纷曝出自己与滴滴司机之间不愉快的故事。
那个时候,网友们还有心情调侃:滴滴打车疯起来连投资人都打。滴滴当时的态度,又整改又配合警方调查,显得十分积极。
只不过除了口头上的认错之外,他们还做了什么呢?
在那之后,有一段时间,实行了顺风车“一天只能接四单+使用虚拟头像”的措施,增加潜在的犯罪成本。顺风车接单数量的减少,对滴滴平台来说,是运营数据的降低。
作为一个梦想着2018年IPO的企业,自然希望数据能够尽量的完美。
其实除了打人、人命案之外,滴滴顺风车在使用中,各种没有惊动媒体与大众的问题不断。
光笔者自己就遇到过好几次。
一次是司机不认识路。从上海市区到虹桥机场,多么好走的路啊,司机却不识路,错过进入出发层的路口。想要兜回来,得先开三公里。好不容易兜回来了,他又错过了……在行车轨迹上可以看见,我围着虹桥机场画了两个圈。
一次是司机超速、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车辆惊险地擦肩而过。一车几个女孩子都指责司机违章,可是他却用方言骂骂咧咧。
同事里也有遇到过司机听错目的地,硬是把可能迟到十分钟的情况,变成了迟到一个半小时。
微博里也不缺少这些事:以现在的舆情管理能力,但凡在微博里指名道姓地指责一个企业,马上就会有其官微上的客服人员发私信,或是回评论。
滴滴这么大的企业,会不知道自家平台上有多少是非吗?
他们知道!
那么滴滴做了什么?
最常见的是对被投诉的司机扣分,对投诉的客人给几块钱的消费券。
滴滴顺风车对司机的限制可以说很低了,现行的是所谓信任值规则。
信任值极低的档次,要到第三次账户才会被永久封禁。
也难怪这次的命案司机,在被女乘客投诉对其意图不轨之后,还可以继续接单。
作为撮合平台的滴滴打车都没有自责,已经投诉的前位乘客却陷入了自责,这一点真的是高下立判。
现在网上有一种奇怪的风气,那就是受害者有罪论。
上次的空姐遇害事件发生在晚上,当时全网都在教育女性晚上不要单独一个人出门,这次是下午两点,还有人不由分说,先往受害人头上扣一顶帽子。滴滴打车平台就那么无辜吗?
顺风车本质是用户对接用户模式,由滴滴派单,最终进行撮合成交。
有人会觉得,滴滴不就是一个红娘,拉着一对男女认识以后,难道还要管以后是离婚还是家暴?
那就大错特错了。
红娘会将男女各自的信息通报双方,再由双方自行决定是否增进了解。
但是滴滴顺风车不是。
乘客发单之后,司机可以看见乘客的信息,再决定是否抢单。
而乘客只有在司机接单之后,才会知道这个司机曾经的评价是什么。
如果发现司机之前的评价不好,也许已经超过免费取消时间,乘客就算取消,也要支付一定费用给司机做为补偿。淘宝在最早的时候,也就是撮合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易的平台而已,当时还没有支付宝,时常有付了钱之后不发货,或者是发了货之后不给钱,或者是收货之后发现货不对版等等情况出现。
之后呢,淘宝没有停留在口头道歉、配合处理、赔抵用券的层面。
第三方资金监督平台,支付宝出现了。
店铺保证金制度出现了。
对于一个只是交易货物,并不涉及人身安全的撮合平台来说,都知道进步,为什么滴滴打车在出事之后,还是老一套的应对措施?
滴滴打车平台更应该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什么地方。
顺风车做的事情,是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完成一段距离的旅程。
车主与乘客,谁也不认识谁,所有的信任,都来自于对平台的信任。
从空姐到这次出事的二十岁女孩子,每次都不难发现,滴滴平台对车主的监管存在漏洞,出现使用别人的资料做认证、套牌车……各种现象。
没有真实的个人信息,“可能抓不住我”的侥幸心理在罪犯心中蠢蠢欲动。
网友也会提出许多安全方案,如每辆车都装上GPS,如一键报警……
这些方案里有些可行,有些不可行。但是滴滴做了什么呢?
自空姐遇害之后,滴滴做出的最大改善,大概就是终于决定放弃做一个社交软件了。那么,作为把两个陌生人拉在一起的平台,他们就没有一点安全预警措施吗?
本次受害人赵女士的朋友,七次向滴滴客服反馈事件,滴滴客服是这样应对的:
笔者曾经做过多种行业的客服流程相关工作,“一线客服没有权限”这句话,对于接电话的客服人员来说,的确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充分说明了滴滴平台的应对流程本身大错特错。
滴滴不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事的平台,可以假装纯洁地表示不知道世间人心竟然如此险恶。
从这次的应对方法,就可以看出,自上一次空姐事件之后,滴滴平台根本没对安全措施进行任何的预案与整改。
受害者8月24日13时上车;
14:50,犯罪嫌疑人强奸、杀人、抛尸;
16:22,受害者亲友报警;
16:41,警方第一次通过报案人手机与滴滴客服联系;
17:13,滴滴客服向该所民警反馈称赵某某在13时许预约了顺风车后已于14时10分许将订单取消,并未上车。民警质疑上车后还可以在中途取消订单,再次提出要求了解该顺风车司机联系号码或车牌号码以便于联系,未果;
17时30分许,受害人家属报警,民警于17:36用接警电话与滴滴进行联系,平台客服称需3至4小时提供查询结果,民警表示情况紧急后,滴滴同意加急处理;
17:49,滴滴回电称需要提供介绍信以及两名民警的警官证等手续,后民警于18时04分通过邮件发送至滴滴;
18:13,乐清警方收到滴滴公司发来的车牌(车牌号为川A31J0Z)及驾驶员信息;
去问嫌疑犯有没有见过受害人,这种令人费解的操作,竟然会在滴滴这样大的一个公司出现。
笔者曾经服务过的公司,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应对司法机构要求配合的流程,都有一套专门的要求。
一线客服不在电话里直接透露信息,这是正常操作,一线客服的确无法判断来电者的身份真伪。
但是流程要求话务员在获得相关信息后,马上将电话在线转接至专人处理,核对司法部门人员的身份信息后,在线处理。
绝对不会发生在接线后,需要对方再来电第二次、甚至第七次的情况,更不会出现“还差十分钟才一小时,不要着急”的说辞。
滴滴平台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整改、怎么改进流程吗?
当然知道,不然也不会在空姐遇害之后,马上限制顺风车一天只能接四单,还使用虚拟头像。
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如果对车主进行限制,许多车主势必会放弃开顺风车,那么它将会失去低端市场,进而影响业绩。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无法解决顺风车的安全问题,就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
有设计缺陷的车就非得在路上跑吗?
有安全隐患的电器就非得用吗?
除生死之外无大事,如果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模式,为什么没有停?滴滴的创始人程维:
2011年,是阿里巴巴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
2012年,从支付宝离职并创立了小桔科技,公司的创业项目是做智能出行的打车应用滴滴打车。
滴滴的CEO柳青:
2008年担任为高盛亚洲区执行董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女儿。
滴滴的两位领导层在没有滴滴打车之前,已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并不是通过一个好创意,进而获得风投的撞大运者。
他们会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吗?
道理都懂,但是资本告诉他们,能简单地处理,为什么要费劲呢?
一条人命,不过赔3倍,采取措施,很可能成本增加上千、上万倍,甚至关闭业务,哪个更划算?不言而喻。
所以,程维和柳青又何须站出来?
小到大数据杀熟,大到人命关天,多次事件已经将滴滴的公关部门、法务部门训练的轻车熟路,刚有风吹草动,公关稿、带节奏的大V已经行动起来。只要做好公关、给足赔偿,负面新闻不会对滴滴有任何的撼动,它的业绩、IPO估值就会水涨船高,800亿美元的估值才是滴滴最在意的事儿。
如果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若有一招不慎,就会被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群起而攻之,趁机占领市场份额。
公关失败从此消失的企业不是没有,为什么滴滴这么稳?
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相继合并快的打车和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
很长一段时间来,滴滴对于司机和乘客几乎是唯一的网约车平台的选择,打车是刚需,所以即使双方对这个平台有怨气也无可奈何。
你看,曾经的屠龙英雄成了恶龙,更高傲地站在那里。你将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滴滴公司目前发布了自查进展声明,这次真的会有实质的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