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解读,业绩大幅度上涨一方面得益于618年中大促,另一方面有赖于在无界零售背景下,京东在品牌合作与创新技术上的推进。
第二季度里,京东集团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增加到了27.8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15.46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79.8%。
事实上,京东在技术研发和零售基础设施能力上的投入与储备一直为资本层面看好。
美国知名投资研究机构MKM Partners近期发布报告称,京东的股价正处于历史低点(目前在32美元上下浮动),有望在第二季度之后迎来新一轮上涨预期。而物流、金融和国际化业务将会为京东带来新一轮的股价上涨预期。
刘强东曾在采访中从两端来解读“无界零售”。
“ 从后端来讲,就是供应链一体化,把供应链和产品、库存、货物全部升级成一个系统,减少品牌商的操作难度;而从前端来讲,无界零售的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消费的需求,这两个核心是从来没有变过。”如此看来,现阶段京东对于无界零售的布局也是从供应链和消费需求量方面深入布局的。
后端减轻供应端压力,布局无人X
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超市,京东X事业部正在探索一系列无人技术与场景,其目标是试图打造一套智慧仓储物流系统。外界最早对于京东“无人”系列的认知始于无人仓,从货物分拣、存储、搬运、到打包高度自动化,从满足企业内部需求,到为茅台(600519,股吧)、联想等企业提供智慧仓储解决方案。然而,人们对“无人系列”的真正了解却是在今年618大促前夕。
此外,618期间,京东配送机器人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首次全场景配送,包括小区配送、园区配送、快递员接驳等场景。中型配送机器人针对室外中小件配送,最多可同时配备30个取货箱,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最高时速15千米,配送至楼下,有人脸识别、取货码和点击手机APP链接三种取货方式;微型配送机器人连接室内与室外,可穿过台阶,进入电梯、办公楼,实现单件配送。
目前大型配送机器人停留在概念车阶段,可以将货物从站点送到小区,由送货员配送。
自动驾驶大飞机、智能配送机器人等一系列无人产品,使外界意识到,京东在无人技术上的每一点进展都可能会对相关领域形成重大影响。
当然,京东在大力发展无人系列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挑战,比如成本的控制,再比如场景切换时,不同智能设备间、以及设备与人之间的衔接、协同和转换。
前端多维度打通“人货场”,满足“随时随地”的用户需求
除了从后端实现无界零售,京东还在前端,用行动来诠释如何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购物需求。其中,供货场景的连接至关重要。
截至2018年6月30日,京东线上平台上的签约商家超过17万。截至7月31日,京东的合资企业达达-京东到家已经同超过200家沃尔玛超市,500家永辉超市(601933,股吧)以及大量超市和杂货商店合作,为用户提供极速优质的一小时生鲜杂货快递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打通是无界零售跨越场景限制,实现连接的第一步。
场景连接的背后,是技术的连接。今年6月,Google以5.5亿美元现金战略投资京东,双方将在全球多个地区探索合作开发零售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个性化、流畅便捷的购物体验。京东还将加入Google Shopping并向多个地区的消费者提供甄选的高品质商品。未来双方还将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无人技术等多方面探索合作机会。
在服务层面,京东不仅追求技术所带来的效率、速度方面的“硬技术”,还追求在用户体验、情感连接等方面的“软技术”。
为此,京东推出了开放人工智能平台NeuHub,提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服务,这标志着京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已经从实际应用向核心技术与输出发力。
同时,基于NeuHub平台,京东自主研发的情感分析API,基于京东多年沉淀的丰富评论数据和NLP深度学习技术积累,京东智能AI客服能够自动对用户在和客服交谈过程中表达的生气、焦虑、高兴等多种情绪进行精准感知,并在回复表达中蕴含相应的情感。这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拓展,还是让服务变得更有温度、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更重要的是,如果京东想要在无人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并且实现从后端到前端的过渡,有情感的智能客服,是这项过渡的标志。
目前来看,京东通过AI技术、大数据应用正逐步实现智能仓储的应用与推广、智能客服使用与完善,这些技术不但极大的提升了京东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也作为了对外赋能的核心,而这些技术的对外输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京东在无界零售上的布局,
从最终的财务表现上来看,在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持续的高投入不仅使京东服务业的到高速增长,也推动了京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售后服务等应用领域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结合过去一年京东在“无界零售”层面布局,技术储备和零售基础设施逐步对外开放,未来京东将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通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长庚科技。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