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报道,2015年癌症夺走了880万人的生命,只有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比这更高。约40%的美国人一生中会被告知罹患癌症;对于非洲人来说,如今癌症比疟疾的杀伤力更大。但是统计数据远远不能体现癌症带来的恐惧——细胞变异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却绝不留情。
面对这样的敌人,就不难理解人们如此关注科学取得突破、发现抗癌良方的可能性。他们的希望并没落空,《经济学人》的数据显示,现在五分之四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再延长十年的寿命。
这些新技术就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其中,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济学人》报道,德国海德堡大学的霍尔格·赫恩斯勒对比了人工智能体统与58名皮肤科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人类识别出了86.6%的皮肤癌,计算机识别出了95%。同时,在癌症检测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今年5月,伦敦的喀戎医疗技术公司(Kheiron Medical Technologies)收到消息,它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其软件筛查乳腺癌的准确度超过了官方对放射科医师的要求标准。该公司表示,将在获欧洲监管机构批准使用此技术后发表该研究成果。
从基因测序到靶向治疗,由于这些手段取得的进展,近几十年来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在美国,白血病的5年存活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34%提高到2006年至2012年间的63%,几乎翻了一番。美国有大约1550万癌症幸存者,今后十年这个数字将增至2000万。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在中南美洲部分地区,短短十年内,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存活率上升了五分之一。
随着这些新研发技术和手段的问世,在全球医药市场,抗肿瘤领域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也是促进医药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据生命科学市场咨询公司Evaluate近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在2022年,全球的处方药销售额将达到1.06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据,意味着全球处方药市场首次超过万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同时,增速也非常利好。他们预计在2017年到2022年,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速将会达到6.5%。其中,罕见病药物的市场份额增速和药物的全球化,是带动增速回暖的部分主要原因。
报道预计2018—2024年全球处方药品的发展趋势是:抗肿瘤领域年复合增长率预期12.2%,销售额到2024年预计会增长至233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抗糖尿病领域销售额预期将达到595亿美元,抗风湿领域销售额预期为567亿美元。
美国财经媒体CNBC表示,全球药品销量的增长也要归功于全球范围内药物可及性的提升,也就是药品全球化。现阶段仍有60%至70%的药品保健市场由北美市场主导,很多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也不愿意脱离包括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在内的成熟市场。(荻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