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昨天,看到新闻称一所可以“环游世界”的美国大学Minerva拿到了字节跳动的资金。好奇的小探赶快去了解了一下,发现这所学校2013年才成立,学生在大学四年会在全世界7个不同的城市旅学。但Minerva平均每年的录取率只有2%,比哈佛大学还难申请到。
是不是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李开复老师也是这所学校的粉丝,他曾经在语音问答平台“值乎”表示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非常理解父母希望孩子去名牌大学读书的心情,但是如果一切重来,他一定会鼓励她的孩子去这所叫Minerva的大学读书。
那么究竟Minerva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比哈佛还难考,甚至连李开复都鼓励孩子去读书。
为什么最好的学生不去哈佛却要去Minerva?
“与传统名牌大学相比,Minerva大学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四年间会在分别位于首尔、台北、海得拉巴、伦敦、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旧金山的各校区进行体验式学习。”Minerva大学的官方介绍中,这一句话总是最有吸引力的。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究竟何为体验式学习?小探找到了一些在这个学校就读的学生。Minerva大学第一届招收的中国学生李一格曾做过自己在校学习的经验分享,他是这么介绍Minerva的教学模式和校区规划的:
“在Minerva的生活是和城市紧密结合的……我们曾去过一个提供机械设备让普通人自己去创造的TechShop进行了一场机器人大战;也曾在旧金山的比赛队获得棒球大赛冠军后,和同学们去街上同当地人一起狂欢;每周五的晚上,英国学生Kayla会组织一个小组去书店里阅读、写作、分享;Minerva与旧金山的歌剧院有合作,我们每月也会去看音乐会和演出。”
在Minerva,每座城市都是一幅活地图,学校鼓励学生去进行location-based activities,也就是以城市为基准的探索活动,对城市的问题进行分组的调查研究。
Minerva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到不同的群体和社会,获得城市带来的远远超出传统校园所能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于是,城市本身成为了学生的课堂,成为了他们思考的基石,并逐渐成为他们归属感的来源。“我们同学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游牧民族,将要游走各个国家,每天也在城市里穿来穿去。其实我们也将对每个城市有很深的归属感,去学习去发现未知。”
Minerva的创始人尼尔森认为,把学生连续四年都关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镇或者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村,然后简单粗暴地告诉他们世界上在发生什么,或许并不是真正培养全球化人才的最好方式。与其将学生关在象牙塔里与世隔绝,不如让他们在世界上文化、政治和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体验。
于是,Minerva大学成为了与同时代众多教育院校中截然不同的一员,鼓励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四海为家。
在Minerva看来,一个全面的领导者、思想者和实践者需要欣赏、融入和学习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是有着条条框框的大学校园无法提供的,Minerva的目标是未来能够在20多个城市开设“分校”供学生选择。
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全球化”,与传统大学相比,Minerva更是将这个世纪的互联网精神充分渗透到了教学当中。
在这里,所有的课程都在线上完成。这也为学生走出校园的壁垒提供了基础。在第一年中,Minerva安排了四门基石课程:Formal Analyses, Empirical Analyses, Complex Systems和Multimod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形式分析、实证分析、复杂系统和多元模式沟通。”
看起来好像有点深奥,简单讲就是,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教育,Minerva的这些基础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软实力,这几门课集中培养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系统性分析的能力、和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最为重要的沟通能力。
这些课程的内容极具融合性,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会将整节课局限在传播学、文学或是其他某一个学科内,而是创造性地交叉、融合各个学科的内容来实现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教育界一直在讨论,现在的文理教育最大的问题是,99%的教育是Heuristic的——它们更多地是扔给学生一本《荷马史诗》,然后希望学生somehow从中获得辩证思维的能力。Minerva的课程正在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硅谷密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