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拼多多洗白之路还有多远-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1:32:1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基于信任建立交易关系的社交电商,在对商品品质和服务方面也要付出比传统电商更大的努力文 《法人》记者 赵青7月26日,随着上海和纽约的两记钟声同时敲响,主打“低价+拼团”模式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在美国纳斯

基于信任建立交易关系的社交电商,在对商品品质和服务方面也要付出比传统电商更大的努力

文 《法人》记者 赵青

7月26日,随着上海和纽约的两记钟声同时敲响,主打“低价+拼团”模式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当拼多多进入互联网主流人群的视野中时,它已经是一家用户规模接近3亿的小巨头,而此时距离它成立不到三年。

在很多人惊呼拼多多商业奇迹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站在了另一边,有观点质疑,拼多多让曾经横行中国几十年的假货和盗版换了个渠道重出江湖。

拼多多迅速成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上市后能否倒逼其摘掉“假货”的帽子?未来的拼多多又将如何履行好平台责任?

拼单背后的撒手锏

自2015年成立以来,拼多多就在增长的快车道上一路狂飙。

靠着团购低价的模式,迅速抢占三四五线城市,并借助微信小程序分享实现了“病毒式”增长,在低价获取流量环节中占据绝对优势。

2016年度,拼多多营业收入为5.05亿元,2017年度营收为17.4亿元,到2018年6月成交金额就已经达到了2621亿元人民币。

在所有人眼里,“拼多多在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而当它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已然是一家规模过千亿的电商公司”。

除此之外,拼多多“裂变式”传播的营销方式成为电商界的一股新势力。用户将标价上百元、上千元的商品发布在朋友圈请亲朋好友进行“砍价”后,可以以几元钱甚至零元的代价获得。

易观综合电商领域分析师王会娥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易观数据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拼多多在三年的时间里用户规模(仅App的活跃用户)突破了1亿多,将近1.3亿,这个成绩在整个移动购物应用中是位列第三的。拼多多目前的用户规模是2016年1月的35倍还多。

“从网站交易总额或者订单量来说,这样的一个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大家都在讲,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红利已经见底,电商已经进入下半场,但完全没有想到还会有如此庞大的一个增量市场,在如此短的时间被激活,这也是资本市场认可拼多多的一个原因。”王会娥说。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法人(www.farennews.com)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与社交网络的嫁接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这标志着消费零售电商行业正开启“去中心化”的新纪元。拼多多依靠用户“口口相传”形成“裂变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带动新用户增长,是移动电商、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社交电商平台在拉动用户流量的同时也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但是,部分低价的拼团也可能会使商家成本回收困难,导致其降低商品的品质,给用户带来的体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假货成“标签”

随着公司的上市,拼多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被放在了聚光灯下,之前累积的问题一并爆发。在搭建的千亿级市场背后,“山寨”“假货”“次品”等负面评论此起彼伏。

7月28日,就在拼多多上市后的第二天,创维电视公开发声,要求拼多多停止售假行为。随后,童话作家郑渊洁也通过微博表示,拼多多平台上有卖家销售盗版皮皮鲁图书,涉嫌侵犯其著作权。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向《法人》记者分析称,不能认为假货是电商平台的原罪。一是假货并不是电商平台直接出售的,而是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二是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电商平台对平台内上架的商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义务,也就是所电商平台没有义务保证平台内商品都是正品;三是电商平台也是假货的受害者,因为平台内经营者售假的行为违背与平台的关于保护知识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约定,损害了平台的商誉;四是以现在的技术水平,电商平台没有能力逐一审核平台内商品。

贾路路同时强调,平台假货泛滥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平台的问题,从根本上体现出法律对社会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规制的滞后性,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解决的,也不要过度寄托在单个平台治理上。售假利润大、售假成本低、监管难度大、消费者知假买假、维权成本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电商平台假货泛滥。

王会娥认为,拼多多在短时间内激活了一批增量人群,让这部分人群接触到互联网的购物方式,同时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便利。实际上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商业模式。但同时,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到一些假货,确实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王会娥表示,从整个电商产业链条来看,拼多多的崛起,对于上游的供应商、物流和生产商,以及对于下游相关产业链来说也是利好的。因为中小厂商过去的生产规模很小,但质量有保障,它们在大的消费升级市场环境下缺乏更顺畅的渠道,因此很难触达到消费者。而拼多多让资本方看到了电商平台未来的潜力,同时也引起更多电商平台的反思与借鉴。

上市或倒逼规范化

看起来拼多多走的是“先发展,再整治”的路子——早期为了抢滩登陆,现在已经到了好好思考下如何长远壮大的时候了。

对于拼多多来说,上市可以帮助其获取更多资金,获得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同时倒逼公司合规化运营。

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在致股东信中这样解释了拼多多的上市动机,“虽然拼多多是一个三岁的小孩,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面临许多危险和挑战。但拼多多的业务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它终将走向公众,所有的成长也应该为公众所分享。未来三年、五年还是更长时间,我们愿意在公众的监督下,更好更强地成长”。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拼多多能否走出瓶颈期,取决于平台治理、供应链调整和品牌整体转型。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与A股市场相比,美股市场更加关注营收能力以及规模扩张速度。拼多多营收增速较快,近年来更是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为拼多多提供了获得海外较高市值的重要保障。但对于过度依赖社交以及产品偏向中低端客户模式,未来营收可否获得持续增长,仍是未知数。

至于上市后倒逼企业规范化的问题,在郭施亮看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改善,关键要看平台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泛滥的次品与假货,这可能会是一个持续性整改的问题。

曹磊亦坦言,当前拼多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平台如何治理假货和“制度化打假”。要切实管住假货,首先要强化平台治理。利用大数据监测、“神秘买家”与委托第三方抽检等方式加强对假货的打击,把好商品关,对提供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进行警告和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打击售假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且要加大对平台内卖家的监管力度,注重对相关利益人和权利持有人投诉的处理,提高售假处罚的执行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处罚体系,缩短处理侵权问题的时间,加强与有关政府、品牌和销售商的合作。

其次,加大各方协同治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环境非常复杂,市场治理需要新的创新,除了电商平台自身需要在平台合规、商家治理、知识产权、商品品控、商业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外,也需要包括政府、平台、商家、用户、服务商、社会等方方面面来协同治理等,这些都要适应网络交易的全新的法制环境。

“近期全国人大牵头制定的首部《电子商务法》(草案)无疑就是一个积极信号。”曹磊说道。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