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阿里与抖音有合作的必要吗?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10:20:46]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有媒体曝出今日头条将在本轮融资中对抖音进行分拆,阿里巴巴将会对分拆后的抖音进行投资,云峰基金则会将代表阿里投资今日头条。 根据全天候科技今日中午报道,对于云峰基金代表阿里投资今日头条的抖音事件,各方仍
有媒体曝出今日头条将在本轮融资中对抖音进行分拆,阿里巴巴将会对分拆后的抖音进行投资,云峰基金则会将代表阿里投资今日头条。

根据全天候科技今日中午报道,对于云峰基金代表阿里投资今日头条的抖音事件,各方仍处于谈判阶段,阿里巴巴、云峰基金都不会进入抖音或今日头条的董事会。阿里和今日头条方面均表示对市场传言不予回应。

或许这次动真格

根据官方公开信息,今日头条要进行第6轮融资, 前五次都没有云峰基金和KKR的身影。最新一次的融资是一年半以前,当时今日头条已经估值10亿美元,现在,作为能够抢占腾讯用户时间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知估值会提升至什么水平。


界面在6月21日就报道称抖音将独立融资。当时抖音估值在8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另外,字节跳动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不包括抖音在内,头条估值为350亿美元。

今年4月份早就传出阿里要和头条合作的消息,当时阿里公关负责人王帅发微博澄清,各自守身如玉,阿里巴巴对文化产业有极大的兴趣和战略,但阿里巴巴无意也不善于媒体产业。他还称,“我们缺少媒体集团的基因和兴趣规划。想也没有想,做肯定也做不好。


这次双方都没有一口否认,这传达出此次融资情况很大程度上不是谣言,双方都有意向,可能尚处在互相接触试探阶段。

吃掉腾讯系的用户时间

从今年4月份到现在,这几个月足够抖音爆炸式发展了。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抖音短视频日活跃用户规模从4000万增长到1亿仅耗时2个月。用户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占比从去年上半年的2.0%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8.8%,同比增长三倍。对比来看,短视频是增长最多的类别,而即时通讯和在线视频的占比则出现下滑。


如果进一步拆分到公司,在中国互联网五大派系之中,百度系、阿里系和新浪系在独立APP使用时间上同比没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最多的就是腾讯系和今日头条系,今日头条系吃掉了腾讯的用户时间。腾讯系独立App的使用时长占比下降幅度达到6.6%,头条系占比则增长6.2%。 如果进一步拆分到公司,在中国互联网五大派系之中,百度系、阿里系和新浪系在独立APP使用时间上同比没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最多的就是腾讯系和今日头条系,今日头条系吃掉了腾讯的用户时间。腾讯系独立App的使用时长占比下降幅度达到6.6%,头条系占比则增长6.2%。


图/QuestMobile 图/QuestMobile

短视频行业正在崛起,上半年已经同比增长4倍!此前头腾大战中,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腾讯与今日头条“互撕”的背后原因是双方都在争夺用户时间。在信息流、短视频这些信息分发新兴业态的巨大利益面前,抢夺手机用户更多时间,已经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腾讯与今日头条本质上都是在做流量的生意、广告的生意。随着头条系产品的迅速崛起,其积聚用户和占用用户时间的能力让腾讯感到焦虑。

焦虑没用,必须应对,业内人士分析腾讯也在为短视频铺路。6月20号微信公众账号进行重大更新,订阅号将不再以列表形式展示,而以 feed 流形式展示。华金证券认为本次改版借鉴已经趋于成熟的信息流模式,叠加微信 10.4 亿日活,将有效提振微信订阅号的使用率,并且信息流的模式天然适合短视频分享,也可看做微信在对抖音的高速增长下进行的轻装切入。

阿里有无投资抖音的需要?

阿里也早就留意到了短视频的重要性,目前淘宝的互动以及商品展示早已开始设立视频模式,场景化更加强烈。抖音和淘宝早前就是合作关系,今年春节以来淘宝就开设了抖音专区,抖音也在产品中加入商品链接,带动了不少商品成为爆款。

在5月18日的淘宝大会上,淘宝总裁蒋凡还表露出了对短视频的重视,他表示:“未来淘宝上可能90%的内容都是视频的方式来承载,包括直播。就跟当年我们觉得90%的交易会在线上产生一样,视频内容占90%未来也很可能会发生。”

今年阿里业计划在6月推出自己的短视频平台“独客”,定位为以“物”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内容平台,但是目前反响平平,苹果应用商店里并没有上架。所以直接切入抖音应该是最快速的通道。

易观分析师潘阳业分析,“通过上线短视频平台,在淘宝外部再多一个抢占用户时间的渠道,而且还可以打通社交链条,短视频或许会成为淘宝在内容生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随着抖音的发展,投资壮大这个产品,既可以强化自己的社交弱势,更能强化自己的电商优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推测,至于是否通过投资进行合作,双方高层都有自己的考虑。(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民币交易与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