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魏子敏
7月19日,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创新研究院在该校宏福校区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创新研究五大研究方向之一,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时揭牌。
据介绍,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学校打造研究院集群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研究院优先启动建设的五大研究院之一,另外四个方向还包括物联网、信息功能材料、网络空间安全和军民融合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认知计算技术与应用、知识推理技术与应用、智慧教育技术与服务为方向开展原创和应用研究,以“高精尖”、“产业化”为特色和目标,致力于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的研究队伍, 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研究基地。
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由郭军副校长担任,研究院将面向社会开展广泛合作。
据了解,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将侧重视频监控、自然语言理解、AI+医疗,以及人工智能娱乐四大板块。希望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平台,链接校内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术界。
北邮的人工智能研究由来已久
揭牌仪式后,北邮也发布了一部宣传片,介绍人工智能研究历史,并宣告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邮蔡长年教授和罗耀光教授分别研制数字语音电话拨号系统和邮政编码识别系统,开启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先河。
90年代初,钟义信教授开始对人工智能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出版著作《智能理论与技术》后又提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理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钟义信教授2001年担任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2012年获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成就奖。
1992年郭军教授提出基于整形变换的手写汉字识别算法,使国际技术水平大幅跃升,2009年编著出版创新教材《Web搜索》并开设研究生课程,2011年提出分析复杂网络的激活力模型,在词亲和度计算等应用中获得成功。
1998年以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多媒体与模式识别实验室、智能科学技术中心、数据科学中心相继成立,50多名教师和500多名研究生工作在这些基地,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
十多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竞赛中也屡拔头筹,在人脸检测和文本分类、汉语命名实体识别、汉语词性标注、汉语词义推导、知识库填充、自动摘要技术、汉语切分技术、视频事件检测等领域获得了多个奖项。
在刚刚结束的CVPR2018: DeepGlobe Road Extraction Challenge(全球卫星图像道路提取)比赛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模式识别实验室张闯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周理琛同学,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北邮的年轻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不俗表现:邓伟洪博士在Science上发表技术评论;陈光副教授开设人工智能学术微博、创办AI脱口秀网络节目;马占宇副教授等获2017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
“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承载着北邮人的梦想,我们要乘势而上,让梦想成真。”
今日机器学习概念】
Have a Great Definitio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文摘。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